《醫方集宜》~ 卷之五 (2)
卷之五 (2)
1. 生津潤燥湯
治消中血少,大便秘澀,口乾肉削: 黃柏、當歸、知母、肉蓯蓉、升麻、桃仁、麻仁、防風、熟地黃、甘草梢
水二鍾煎八分,食前服。
白話文:
此方可用於治療因消渴病(糖尿病)導致的血虛、大便乾結難解、口乾、肌肉消瘦等症狀。
藥材組成:黃柏、當歸、知母、肉蓯蓉、升麻、桃仁、麻仁、防風、熟地黃、甘草梢。
用法:將上述藥材加入兩碗水中煎煮至剩八分,在飯前服用。
2. 蓮子飲
治上焦作渴小便
蓮子心、麥門冬、粉乾葛、知母、甘草、天花粉、生地黃、人參、當歸
水二鍾煎八分,食遠服。
白話文:
這個藥方「蓮子飲」,是用來治療上焦(指胸膈以上部位)口渴,以及小便頻繁的症狀。
藥材包含:蓮子心、麥門冬、粉葛根、知母、甘草、天花粉、生地黃、人參、當歸。
用水兩碗煎煮至八分,在飯後服用。
3. 茯菟丸
治腎消
白茯苓(去皮五兩) 菟絲子(酒煮焙十兩) 石蓮肉(三兩) 五味子(七兩)
為末用山藥末六兩打糊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食前米湯下。又方去五味子。
白話文:
茯菟丸
治療腎虛導致的消渴症。
使用白茯苓(去除外皮,約187.5克)、菟絲子(用酒煮過後烘乾,約375克)、石蓮肉(約112.5克)、五味子(約262.5克)。
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再加入山藥粉(約225克)打成糊狀,製成如梧桐子般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五十丸,在飯前用米湯送服。另有一種配方是去除五味子。
4. 玉泉丸
治煩躁口乾
麥門冬、人參、茯苓、黃耆(半蜜炙半生)、烏梅肉、甘草(各一兩)、天花粉、甘葛(各一兩五錢)
上為末,煉蜜和丸如彈子大,每服一丸,不拘時,細嚼滾白湯送下。
白話文:
玉泉丸
這個藥方可以治療心煩氣躁、口乾舌燥的症狀。
使用的藥材有:麥門冬、人參、茯苓、黃耆(一半用蜂蜜拌炒過,一半生用)、烏梅肉、甘草,以上各一兩;還有天花粉、葛根,以上各一兩五錢。
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加入煉製過的蜂蜜混合均勻,揉成彈珠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一丸,什麼時候吃都可以,慢慢咬碎後,用剛煮沸的開水送服。
5. 天花粉丸
治消渴多飲水身體瘦弱
天花粉、人參(各等分)
上為末,煉蜜和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食前用麥門冬湯送下。
白話文:
治療因消渴病導致的頻繁口渴、飲水過多,以及身體消瘦的症狀。
配方是:天花粉和人參,兩味藥材的份量相同。
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細末,用煉製過的蜂蜜調和,製成如同梧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五十丸,在飯前用麥門冬湯送服。
6. 黃耆豬肚丸
治消渴強中
黃連、粱米、花粉、茯神(各四兩)、麥門冬、知母(各二兩)
上為末,用大豬肚一個,洗淨,將藥入內,用線縫定,置甑中蒸極爛,取出藥另研,以豬肚搗細和成膏,再入煉蜜和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用人參湯下。一方加生地、乾葛。一方去知母、粱米,用小麥。
白話文:
治療糖尿病引起的性功能障礙。
黃連、高粱米、花粉、茯神(各150克)、麥門冬、知母(各75克)。
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取一個大豬肚,清洗乾淨,將藥粉裝入豬肚內,用線縫合好,放入蒸籠中蒸到極爛。取出後,將藥材另外研磨成粉,再將豬肚搗成細泥,與藥粉混合均勻,製成膏狀。加入煉製過的蜂蜜,搓成如梧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五十丸,用人參湯送服。
有一個配方會加入生地黃、葛根。另一個配方會去掉知母、高粱米,改用小麥。
7. 栝蔞丸
治消渴
用栝蔞根不拘多少,薄切,用人乳拌蒸,曬乾為末,煉蜜和丸如彈子大,每服一丸噙化;或丸如綠豆大,每服一百丸,米湯下。
白話文:
治療糖尿病(消渴症),使用栝蔞根,不論多少都可,切成薄片,用人的乳汁拌勻後蒸熟,曬乾磨成粉末,再用煉製過的蜂蜜調和製成丸子,大小如彈珠一般,每次服用一顆含在口中慢慢融化;或者製成如綠豆般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一百顆,用米湯送服。
8. 調味承氣湯
甘草、大黃、芒硝
合三黃丸
黃連、黃芩、大黃、黃柏、甘草、生地
白話文:
調味承氣湯
用甘草、大黃和芒硝這三味藥。
合三黃丸
用黃連、黃芩、大黃、黃柏、甘草、生地這六味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