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方集宜》~ 卷之二 (11)
卷之二 (11)
1. 栝蔞根湯
治風溫渴甚者,此藥主之。
白話文:
治療風熱感冒而感到非常口渴的人,這藥是主要用來對付這種情況的。
栝蔞根、葛根、石膏、人參、防風、甘草。不用引,煎服。
白話文:
用栝樓根、葛根、石膏、人參、防風、甘草煎煮服用,無需用水引。
2. 濕溫
濕溫為病,其人素傷於濕,因而中暑,濕與熱搏,是名濕溫。其症胸滿、頭疼、壯熱、妄言,身上多汗,足脛逆冷。
宜用 白虎加蒼朮湯。
白話文:
濕溫病是由於體內有濕氣,加上感染暑邪而引發的。濕氣與暑邪相互作用,便稱為濕溫病。症狀有:胸悶、頭痛、發高燒、說胡話,身上出汗,腳脛發冷。
濕溫病臟腑虛滑,無熱症,宜用 理中湯 加蒼朮 茯苓。
白虎加蒼朮湯 方見寒門止加蒼朮
理中湯 方見中寒門
白話文:
濕熱合邪導致的疾病中,若臟腑功能虛弱,沒有發熱症狀,可以使用理中湯,再添加蒼朮和茯苓。
3. 風濕
風濕為病,是先傷濕而後傷風,病名風濕,其症肢體腫痛,不利而熱,日晡則劇。治宜微微解表,不宜發汗。若汗則風氣去,濕氣在焉。《經》曰:「陽受風氣,陰受濕氣。傷於風者,上先受之;傷於濕者,下先受之。風濕相搏,則風在外而濕在內。汗大出者,其氣暴暴,則外邪出而內邪不能出,故風氣去而濕氣在也。
汗若微微而出,其氣必緩緩,則內外之邪皆出,故風濕俱去矣。」
白話文:
風濕是一種疾病,起因是先受了濕邪,然後又受了風邪。病名為風濕,症狀是四肢腫脹疼痛,不利索而且發熱,下午會更嚴重。治療的方法應該是微微發散風寒,不宜讓病人出大汗。如果出大汗,風邪就會散去,而濕邪卻留在體內。《黃帝內經》中說:「陽氣受風邪,陰氣受濕邪。受風邪的,上面先受到;受濕邪的,下面先受到。風濕相互搏擊,風在外面而濕在裡面。出大汗的人,氣勢猛烈,外邪排出而內邪無法排出,所以風邪散去而濕邪仍然存留。
麻黃杏子薏苡仁甘草湯;治風濕身體腫痛,及發汗後風氣去而濕氣存者,此藥主之。
白話文:
麻黃杏仁薏苡仁甘草湯:
用於治療風濕導致的身體腫痛,以及發汗後風氣散去,但濕氣仍然存在的情況。這種藥方專門針對這種情況。
麻黃 杏子 薏苡仁 甘草
不用引,煎服。
防風黃耆湯
白話文:
麻黃、杏仁、薏仁、甘草,不用引薑之類的東西,一起煎煮服用。
防風黃耆湯。
防風 黃耆 甘草 白朮
姜三片棗一枚,煎服。
白話文:
防風:有解表、止痛、利尿的作用。 黃耆:有補氣、固表、利尿的作用。 甘草:有補氣、緩解脾胃虛弱、調和諸藥的作用。 白朮:有健脾、燥濕、利尿的作用。
4. 溫毒
溫毒為病,是冬感寒毒之氣,至春而發。其症發癍,心下煩悶,或嘔而咳。此熱毒郁久,發則必重也。治宜:
白話文:
溫毒這種病,是因為冬天感染了寒毒之氣,在春天時發病。症狀包括身上出現紅斑,心中感到煩悶,有時會嘔吐並且咳嗽。這是因為熱毒鬱積太久,一旦發作病情必定嚴重。治療應該要:
5. 玄參升麻湯
或黃連、橘皮湯
方見寒門
白話文:
有的時候可以用黃連、橘皮湯這些方子,可以在治療寒症的時候使用。
6. 黃連橘皮湯
治溫毒成癍發熱而嘔
黃連、橘皮、杏仁、枳殼、麻黃、乾葛、厚朴、甘草
不用引煎服
白話文:
黃連:是一種苦味的中藥材,具有清熱瀉火的作用。 橘皮:是由橘子的外皮乾燥而成,具有理氣健脾的效果。 杏仁:是杏子的種子,具有止咳平喘的作用。 枳殼:是一種酸味的中藥材,具有行氣導滯的作用。 麻黃:是麻黃草的莖,具有發汗解表的作用。 乾葛:是由葛根乾燥而成,具有生津解毒的作用。 厚朴:是一種辛辣的中藥材,具有溫中止嘔的作用。 甘草:是一種甜味的中藥材,具有補脾益氣的作用。
7. 溫瘧
溫瘧為病,即傷寒壞病,也是少陽之邪在表裡之間,妄汗吐下,仍不解,因損耗津液,胃中乾燥,木邪乾土,必發譫語,往來寒熱。若柴胡症在者,不為逆;若柴胡症罷者,名為壞病。當知犯何逆以症治之。
白話文:
溫瘧是一種疾病,屬於傷寒壞病,是由少陽之邪存在於體表和體內之間造成的。如果患者在出汗和嘔吐之後仍然沒有好轉,會損耗津液,導致胃中乾燥,木邪乾土,進而出現譫語和寒熱往來的症狀。如果患者存在柴胡症的症狀,則稱為順症;如果柴胡症的症狀已經消失,則稱為壞病。瞭解患者所犯的逆證,才能根據症狀加以治療。
8. 小柴胡湯
治婦人中風六七日,續得寒熱發作,有時經水適斷者,為寒入血室,其血必結,故使如瘧狀,發作有時,此藥主之。方見前中寒門。
白話文:
治療婦人中風六七天,接著出現寒熱交替發作,有時經水剛好停止,這是因為寒氣進入血室,血液必然凝結,所以像是瘧疾一樣,發作有規律,此藥可以主治。藥方請參考前面中寒門。
9. 桂枝麻黃各半湯
方見前中寒門。
10. 白虎湯
方見前中寒門,治溫瘧熱多寒少。
白話文:
剛才見到前面提到的治療溫瘧症見熱多寒少的方法。
11. 柴胡薑桂湯
治溫瘧寒多熱少
柴胡、桂枝、半夏、良薑、甘草
水二鍾姜三片煎八分食遠服
白話文:
中藥材:
- 柴胡:一種解熱鎮痛藥材
- 桂枝:一種溫熱藥材,可驅散寒氣
- 半夏:一種化痰止咳藥材
- 良薑:一種溫胃止嘔藥材
- 甘草:一種甜味藥材,可調和藥性
12. 溫熱
夏至前發為溫,夏至後發為熱
白話文:
夏至前發生的是溫病,夏至後發生的是熱病。
13. 病源
經曰冬傷於寒,春必病溫。此言感時氣不即發,藏於肌膚腠理之間,至春夏遇觸動而發也。且如傷寒傷風,乃是邪氣自外而入,先表病而里和,故身熱拘急,鼻塞而口不渴也。溫熱之病,乃邪氣自內發,故身熱頭痛,鼻不塞而口渴也。傷寒之邪,循經而入,以漸而深,治分三陽三陰,表裡寒熱,審無一毫之差,方可施治。
白話文:
古人說:冬天受了寒氣,春天一定會得溫病。這句話的意思是,受到季節性寒氣入侵,不會馬上發病,而是藏在皮膚肌肉組織之間,等到春天或夏天時遇到誘因才會發作。像傷寒、傷風這些病,是邪氣由體外入侵,先有表證(如發熱、全身痠痛、鼻塞)而裡虛(如口不渴),所以會有發熱、肌肉痠痛、鼻塞但不口渴的症狀。溫熱病則是邪氣由體內產生,所以會有發熱、頭痛、鼻不塞、口渴的症狀。傷寒是由經絡侵入,逐漸深入,治療方法分為三陽三陰,表裡寒熱,必須仔細診斷,不差毫釐才能適當治療。
若溫熱之病,自內而出,不過發攻表中里三者之熱而已。其用藥,必以清涼解毒之劑。或有時行溫疫之邪,參而治之可也。
白話文:
如果是溫熱性的疾病,是由內部向外發展的,無非是發熱攻擊表、裡、中三部分而已。治療時用藥一定要清涼解毒。或者有時會遇到時令流行的溫疫邪氣,那就需要綜合治療了。
14. 脈法
脈訣云:陰陽俱盛,重感於寒,變為溫熱之病。又云:浮之而滑,沉之散澀。溫病之脈,散在諸經,各隨其經而取之。
白話文:
《脈訣》中說:陽氣和陰氣都過盛,遇到寒冷,就會變成溫熱病。又說:脈浮而滑,沉而散澀。溫熱病的脈象散佈在各條經絡,需要根據經絡的不同來取脈。
15. 治法
一春三月內有人頭痛發熱惡寒身痛拘急口渴者,乃是冬受之邪至春發為溫病,宜先發表藥;十神湯;解表宜用;十味芎蘇散。
白話文:
春季三月,有人出現頭痛、發燒、畏寒、全身痠痛、關節僵硬、口渴的情況。這是因為冬天感染的邪氣到了春天發作為溫病。治療時應先發散表邪,可以使用「十神湯」或「十味芎蘇散」來宣發表氣。
一發表後熱不退頭疼口渴者,宜用;清熱解肌湯;升麻葛根湯。
白話文:
發燒後持續發熱、頭痛、口渴的人,建議使用:
- 清熱解肌湯:清熱排毒,解除表邪。
- 升麻葛根湯:清熱生津,疏散表邪。
一時行瘟疫,壯熱惡風頭疼身痛鼻塞咽痛咳唾稠黏,宜用;柴胡升麻湯。
白話文:
當疫病流行,出現高燒、怕風、頭痛、全身痠痛、鼻塞、喉嚨痛、痰液濃稠的症狀時,可以使用柴胡升麻湯治療。
一溫病四五日不解,發熱惡寒口苦幹嘔脅痛者,宜用;小柴胡湯。
一表未解里症未全,煩躁怫熱內結不得眠而口渴者,宜用;涼膈散。
白話文:
一種溫病到了四五天還沒有好轉,有發熱、怕冷、口苦、口乾、噁心、脅痛的症狀,應該使用小柴胡湯。
如果表面的病症還沒有完全解除,體內又有煩躁、內熱鬱結,睡不著覺並且口渴的情況,應該使用涼膈散。
一夏三月內有人壯熱頭疼身痛口渴者,名曰熱病,先宜發表用;人參敗毒散;九味羌活湯。
一發表後身熱不惡寒頭疼者,宜用;柴胡石膏湯。
白話文:
在夏季三個月中,如果有出現發熱、頭痛、全身痠痛、口渴等症狀,這稱為熱病。治療熱病,宜先採用發汗解表的方法;可以用人參敗毒散、九味羌活湯等藥方。
一煩熱作渴頭痛自汗飲水者,宜用;竹葉石膏湯;人參白虎湯。
一發熱口渴大便瀉者,宜用;柴苓湯。
白話文:
對於感覺煩熱、口渴、頭疼、自發性出汗、愛喝水的人,建議使用竹葉石膏湯或人參白虎湯。
一發熱頭汗出口燥咽乾大便閉者,宜用;大柴胡湯;三乙承氣湯。
一熱病煩渴發熱昏沉譫語下利者,宜用;黃連解毒湯;近效方。
白話文:
對於發熱、出汗、口乾舌燥、咽喉乾涸、大便不通的情況,可以使用大柴胡湯或三乙承氣湯。
一溫熱病汗後煩渴飲水宜天水散潤之,小便不通宜五苓散泄之,大便秘結宜大承氣湯下之;更有外症宜涼膈散;通聖散,隨症用之,此皆近效方也。
白話文:
對於發熱出汗後感到煩渴、口渴的人,適宜用天水散來滋潤;小便不通暢的人,適宜用五苓散來利尿;大便不通結的人,適宜用大承氣湯來瀉下;如果有其他外在症狀,可以使用涼膈散;通聖散,根據不同的症狀使用,這些都是近期常用的有效方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