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毅

《醫方集宜》~ 凡例八款 (1)

回本書目錄

凡例八款 (1)

1. 病源

內經曰:諸澀枯、乾涸、勁皺、揭皆屬於燥。原病式曰:風熱火同陽也,寒燥濕同陰也。燥濕少異。故火熱盛則金衰而風生。風能勝濕,熱能耗液。陽實陰虛則風熱勝於濕而為燥也。

白話文:

《黃帝內經》說:所有澀滯、枯槁、乾燥、緊繃皺縮、以及皮膚像被掀開一樣的症狀,都屬於燥邪所引起。《原病式》則說:風、熱、火都屬於陽的性質,寒、燥、濕則屬於陰的性質。燥和濕雖然有些微差異,但都是陰的範疇。因此,火熱過盛就會導致肺(五行屬金)的功能衰弱,進而產生風邪。風邪能夠剋制濕邪,熱邪能夠耗損體液。當體內陽氣過盛而陰液不足時,風熱就會勝過濕氣,這就是燥邪形成的原理。

2. 形證

丹溪曰:皮膚皺、揭、折、裂、血出、大痛,或肌膚燥癢,皆火燥肺金燥之甚也。

白話文:

朱丹溪說:皮膚出現皺紋、脫皮、裂開、出血、劇烈疼痛,或是肌膚乾燥搔癢,這些都是因為火熱過盛,灼傷肺金,導致肺氣過於乾燥的緣故。

3. 脈法

脈緊而澀,浮而弦,芤而虛

白話文:

脈象摸起來感覺緊繃又帶有阻滯感,又感覺浮在表面且像琴弦一樣繃直,有時摸起來中間空空的,有時又感覺虛弱無力。

4. 治法

燥是火熱,因火盛傷金,宜用血藥,以四物湯減川芎,加天花粉、麥門冬、黃柏之類,以潤其燥。

一、血虛肺燥,皮膚折裂及肺痿,宜用天門冬膏。

一、治諸燥,宜用白蜜同生地黃汁調服。

一、口燥舌乾,肌肉消瘦,宜用和血益氣湯。

一、膚燥津涸,口乾,宜用辛潤緩肌湯。

一、大便燥結,腸胃乾涸,宜用潤燥湯、潤腸丸、通幽湯。

白話文:

燥的本質是火熱,因為火氣過盛而傷害了肺(金),應該使用補血的藥物,像是四物湯去掉川芎,再加入天花粉、麥門冬、黃柏之類的藥材,來滋潤乾燥。

一、因為血虛導致肺燥,出現皮膚乾裂以及肺部萎縮的狀況,應該使用天門冬膏。

一、治療各種乾燥症狀,應該用白蜂蜜和生地黃汁一起調和服用。

一、口乾舌燥,肌肉消瘦,應該使用和血益氣湯。

一、皮膚乾燥、體液不足、口乾,應該使用辛潤緩肌湯。

一、大便乾燥、腸胃乾涸,應該使用潤燥湯、潤腸丸、通幽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