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毅

《醫方集宜》~ 卷之二 (9)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二 (9)

1. 桔梗湯

治同上

桔梗(三錢) 甘草(六錢,用二錢為當) 薄荷 炒山梔 黃芩 連翹(各二錢)

白話文:

桔梗(15克)甘草(30克,其中10克用作引子)薄荷 炒山梔 黃芩 連翹(各10克)

2. 白通湯

治少陰病,下利清穀,脈微而厥:

白話文:

治療少陰病,腹瀉如水樣便,脈搏微弱且四肢厥冷。

蔥白、乾薑、附子、人尿、豬膽汁。

白話文:

蔥白、乾薑、附子、人尿、豬膽汁。

3. 附子湯

治少陰背惡寒,口中和。

白話文:

治療少陰經引起的背部怕冷,以及口中的感覺正常。

附子、人參、茯苓、白芍、白朮。

白話文:

附子:溫熱補陽的中藥。 人參:補氣益血的中藥。 茯苓:利水滲濕的中藥。 白芍:滋陰養血的中藥。 白朮:健脾燥濕的中藥。

4. 參蘇飲

治痰症憎寒發熱惡風自汗痞滿寸脈浮

白話文:

治療痰症引起的畏寒、發燒、怕風、自發性出汗、胸腹脹滿不適,以及脈象浮的症狀。

紫蘇、乾葛、半夏、前胡、人參、茯苓、枳殼、桔梗、甘草、陳皮

姜三片、棗一枚,煎服。

白話文:

  • 紫蘇:一種具有溫和解表、散寒止咳作用的植物
  • 乾葛:一種具有清熱生津、止渴消腫作用的植物
  • 半夏:一種具有化痰止咳、降逆和胃作用的中藥
  • 前胡:一種具有化痰平喘、止咳散寒作用的中藥
  • 人參:一種具有補氣固脫、強壯身體作用的中藥
  • 茯苓:一種具有利水化濕、健脾安神作用的中藥
  • 枳殼:一種具有理氣消積、導滯散結作用的中藥
  • 桔梗:一種具有宣肺止咳、利咽化痰作用的中藥
  • 甘草:一種具有補氣回陽、清熱解毒作用的中藥
  • 陳皮:一種具有化痰理氣、健脾燥濕作用的中藥

5. 二陳湯

治痰飲停積嘔吐、噁心、背痛、氣急

白話文:

治療痰飲停積引起的嘔吐、噁心、背痛、氣急。

陳皮、半夏、茯苓、甘草

白話文:

  • 陳皮:橘子的果皮
  • 半夏:一種多年生草本植物的乾塊莖
  • 茯苓:菌類,寄生在其他植物的根部
  • 甘草:一種草本植物的根部

6. 導痰湯

治同上

半夏、南星、枳實、赤茯苓、陳皮、甘草

白話文:

  • 半夏:一種中藥材,有寬胸化痰、降逆止嘔的功效。
  • 南星:一種中藥材,有祛痰止咳、化濕解毒的功效。
  • 枳實:一種中藥材,有行氣導滯、消積化痰的功效。
  • 赤茯苓:一種中藥材,有健脾利濕、寧心安神的功效。
  • 陳皮:陳放的柑橘皮,有理氣健脾、化痰止咳的功效。
  • 甘草:一種中藥材,有補益脾胃、緩急止痛、調和諸藥的功效。

7. 治中湯

治食積寒多熱少

人參、乾薑、白朮、甘草、青皮、陳皮

白話文:

人參:補氣健脾,強壯身體 乾薑:溫陽散寒,止嘔止瀉 白朮:健脾益氣,燥濕止瀉 甘草:清熱解毒,調和諸藥 青皮:理氣化痰,緩解脹痛 陳皮:理氣健脾,化痰止咳

8. 香蘇檳榔散

治腳氣憎寒發熱自汗惡風脛腫

白話文:

治療腳氣病,症見畏寒發熱、自汗出、怕風吹、小腿腫脹。

蘇葉、香附、陳皮、甘草、檳榔

白話文:

蘇葉、香附、陳皮、甘草、檳榔

9. 豭鼠糞湯

治男女交接勞復

韭根、豭鼠糞

水二鍾煎八分,隨時服。

白話文:

用於治療男女性行為後的勞復。

使用韭根、豭鼠糞,用水兩杯煎至八分,隨時服用。

用於治療陰陽易病新瘥後的性行為。

使用梔子、雄鼠糞、枳殼,用水兩杯,蔥白兩寸,香豉十五粒,煎至八分,不限時服用。

足陽明胃經脈,起於鼻子,交會於額部中央,旁邊約束太陽經脈,向下沿鼻子外側,上至牙齒中,再回到口外側,環繞嘴脣,向下交會於承漿穴。

第四,下疳:這是發生在生殖器上的瘡。由於肝經濕熱或因性行為不潔,導致邪毒之氣侵蝕成瘡。治療應疏肝導濕。可用龍膽瀉肝湯,或防風通聖散加減使用外搽藥。

這條支脈,從肺部分出絡心,注入胸中。

兩乳間為胸部。這條支脈從心包別出,繞心,注入胸中膻中部位,與手厥陰心包經交會。

這條經絡多血少氣,酉時(下午5-7點)時氣血流注於此。接受足太陽膀胱經的交會。

總共有二十七個穴位,左右兩側合計五十四個穴位。針刺深度二分,留針時間為兩次呼吸。

方見於傷寒門,用於治療少陽經病寒熱交作。治療溫瘧感受時氣,先熱後寒,需加減使用。

從踝骨上八寸處,交出太陰經後方,向上沿膕內側。

從中封穴開始向上過踝骨,經過三陰交,經過蠡溝、中都穴,再向上一寸,交出太陰經之後,向上沿膕內側,到達膝關、曲泉穴。

沿着大腿進入陰部,環繞生殖器,抵達小腹,挾着胃屬肝絡膽。

這路支脈,從目系下行到頰裏,環於脣內。

在此之前連接目繫上出額頭,這路支脈從目系下行在任脈之外,本經的裏面,下至頰裏,交環繞於脣口之內。

這路支脈,再從肝臟別出貫穿膈肌,向上注入肺。

10. 鼠屎豉湯

治陰陽易病新瘥交接

梔子、雄鼠糞、枳殼

水二鍾,蔥白二寸,香豉十五粒,煎八分,不拘時服。

白話文:

用於治療陰陽易病新瘥後的性行為。

使用梔子、雄鼠糞、枳殼,用水兩杯,蔥白兩寸,香豉十五粒,煎至八分,不限時服用。

足陽明胃經脈,起於鼻子,交會於額部中央,旁邊約束太陽經脈,向下沿鼻子外側,上至牙齒中,再回到口外側,環繞嘴脣,向下交會於承漿穴。

第四,下疳:這是發生在生殖器上的瘡。由於肝經濕熱或因性行為不潔,導致邪毒之氣侵蝕成瘡。治療應疏肝導濕。可用龍膽瀉肝湯,或防風通聖散加減使用外搽藥。

這條支脈,從肺部分出絡心,注入胸中。

兩乳間為胸部。這條支脈從心包別出,繞心,注入胸中膻中部位,與手厥陰心包經交會。

這條經絡多血少氣,酉時(下午5-7點)時氣血流注於此。接受足太陽膀胱經的交會。

總共有二十七個穴位,左右兩側合計五十四個穴位。針刺深度二分,留針時間為兩次呼吸。

方見於傷寒門,用於治療少陽經病寒熱交作。治療溫瘧感受時氣,先熱後寒,需加減使用。

從踝骨上八寸處,交出太陰經後方,向上沿膕內側。

從中封穴開始向上過踝骨,經過三陰交,經過蠡溝、中都穴,再向上一寸,交出太陰經之後,向上沿膕內側,到達膝關、曲泉穴。

沿着大腿進入陰部,環繞生殖器,抵達小腹,挾着胃屬肝絡膽。

這路支脈,從目系下行到頰裏,環於脣內。

在此之前連接目繫上出額頭,這路支脈從目系下行在任脈之外,本經的裏面,下至頰裏,交環繞於脣口之內。

這路支脈,再從肝臟別出貫穿膈肌,向上注入肺。

11. 病源

傷風屬肺,益肺主皮毛,司開闔。因腠理不密,風邪傷之。新生咳嗽,鼻塞惡風,自汗拘急,聲重者是也。宜用辛溫及辛涼之劑以散之。

白話文:

傷風是指肺部受損,肺主導皮膚毛髮,控制呼吸開合。由於皮膚腠理不密合,風邪入侵導致。剛開始會咳嗽、鼻塞、怕冷,自覺出汗後肢體緊縮,聲音發沉。這時應使用辛溫或辛涼的藥物來驅散風邪。

12. 治法

一春傷風邪頭疼鼻塞咳嗽聲重發熱者宜用

參蘇飲 羌活散

白話文:

春天因為風邪導致頭痛、鼻塞、咳嗽、聲音沙啞、發燒的人,應該使用參蘇飲和羌活散。

一夏月傷風咳嗽自汗頭疼宜用 消風散 人參 荊芥散 人參敗毒散

白話文:

在夏季因感冒導致的咳嗽、自汗和頭痛,可以使用以下藥方:

消風散 :適用於風熱感冒引起的咳嗽、頭痛。

人參 :可補氣益氣,增強免疫力。

荊芥散 :適用於風寒感冒引起的咳嗽、頭痛。

人參敗毒散 :適用於暑濕感冒引起的咳嗽、頭痛,有清熱解毒的功效。

一秋月傷風咳嗽痰涎壅盛涕唾稠黏者宜用 金沸草散 消風百解散

白話文:

在秋天,如果你因著涼而導致咳嗽、痰液黏稠、鼻涕帶血的話,建議使用金沸草散或消風百解散來治療。

一冬月傷風咳嗽惡風拘倦宜用 桂枝湯 神朮散

一解表後熱不退者宜隨症加以清涼之劑

感冒(四時發表藥)

白話文:

在寒冷冬季出現傷風咳嗽、怕冷、疲倦等症狀時,可以使用桂枝湯或神朮散來治療。

一春時感冒頭疼發熱惡寒拘倦與內傷疑似者宜用 十神湯 芎芷香蘇散

白話文:

在春季,如果出現感冒、頭痛、發熱、畏寒、疲倦,並且懷疑有內傷的情況,則可以使用十神湯和芎芷香蘇散這兩種中藥來治療。

一夏月感冒頭疼發熱者宜用 人參敗毒散 九味羌活湯

白話文:

夏季感冒,出現頭痛發燒等症狀時,適用於以下藥方:

  • 人參敗毒散
  • 九味羌活湯

一秋月感冒頭疼噁心胸悶者宜用 藿香正氣散 二香散

白話文:

秋天受涼引起的頭疼、噁心、胸悶等症狀,可以使用藿香正氣散或二香散。

一冬月感冒頭疼發熱者宜用 五積散 正氣散

白話文:

在冬季感冒、頭痛、發熱的情況下,建議使用 五積散正氣散 這兩款中藥。

一內傷生冷外感風寒頭疼噁心胸滿發熱者宜用 人參養胃湯

一發表後不退有熱症者 前方內加以清涼之劑以除之有里症便秘者下之

白話文:

一個因為內傷吃了生冷食物,加上外感風寒而導致頭痛、噁心、胸悶和發燒的人,應該使用人參養胃湯。

一個已經發汗但仍然有發燒症狀的人,應該在原有的方子中加入清熱的藥物來消除熱症。如果伴有便祕的內症,則應該進行通便。

13. 參蘇飲

治風邪傷肺發熱頭疼咳嗽鼻塞聲重涕痰胸滿

白話文:

治療風邪侵襲肺部導致發熱、頭痛、咳嗽、鼻塞、聲音沙啞、流涕、痰多、胸悶。

紫蘇、乾葛、半夏、前胡、人參、茯苓、枳殼、桔梗、甘草、陳皮

上㕮咀,用水二鍾,姜三片,棗一枚,煎八分,不拘時服。

白話文:

紫蘇:具有疏風散寒、解表發汗的功效。

乾葛 :具有清熱解毒、生津止渴的功效。

半夏 :具有化痰止咳、降逆平喘的功效。

前胡 :具有疏風解表、化痰止咳的功效。

人參 :具有補氣健脾、益氣生津的功效。

茯苓 :具有利水滲濕、健脾益氣的功效。

枳殼 :具有理氣化痰、消食導滯的功效。

桔梗 :具有宣肺利咽、祛痰止咳的功效。

甘草 :具有補脾益氣、緩急止痛的功效。

陳皮 :具有理氣健脾、燥濕化痰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