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方集宜》~ 凡例八款 (1)
凡例八款 (1)
1. 形證
經曰:地之濕氣感則害人皮肉筋脈,或臥卑濕之地,或感山嵐蒸氣,令人一身盡痛,身目俱黃,肢體沉重,此外氣之所傷也。又曰:諸濕腫滿皆屬於脾土,其症胕腫,體重,腹脹,浮腫,肉如泥,按之不起,小便不利,此因內傷而受之也。從外而受者宜汗,從內而致者宜疏通滲泄。又曰:治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所謂開鬼門潔淨府,此治濕之大略也。
白話文:
經書上說:地面的濕氣侵襲人體,會損害皮膚、肌肉、筋骨和經絡。可能是因為睡在低窪潮濕的地方,或是感受到山林間蒸騰的濕熱之氣,使人全身疼痛、眼睛和身體都發黃、四肢沉重,這些都是因為外來的濕氣所造成的傷害。
經書又說:各種因為濕氣引起的腫脹、脹滿,都屬於脾土功能失調所致。症狀表現為:肢體浮腫、身體沉重、腹部脹滿、全身浮腫、肌肉鬆軟如泥,按壓下去不容易彈起、小便不暢,這些是因為身體內部受損而引起的。如果是從外部感受濕氣所造成的,應該用發汗的方式來治療;如果是從內部原因所導致的,應該用疏通和利水滲濕的方式來治療。
經書還說:治療濕氣,如果不讓小便順暢,就不是正確的治療方法。所謂開啟汗孔讓濕氣從皮膚排出,並讓小便順暢,這是治療濕氣的大原則。
2. 脈法
經曰:中濕之脈沉濡而弱,浮而緩者,濕在表也;沉而緩者,濕在裡也。
白話文:
《黃帝內經》說:感受濕邪的脈象,如果是沉、濡、而且比較虛弱的,這表示濕邪在體內;如果是浮、而且比較和緩的,這表示濕邪在體表。如果是沉、而且比較和緩的,這表示濕邪在體內較深的地方。
3. 治法
一濕症脈沉數而小便赤少作渴而為濕熱宜清利之,佐以柏皮、酒芩之類。
一濕症脈沉濡,小便清,大便泄,身疼不熱,宜溫暖之,佐以附子、薑、桂之類。
一濕病身目俱黃,內熱,小便赤少,宜用五苓散加茵陳。
一腎氣虛弱之人,當風取涼,久臥濕地,腰背拘急,筋攣骨痛,腳膝冷痹,行步艱難,宜用獨活寄生湯、當歸活血湯。
一內傷脾氣浮腫者,宜用五苓散、五皮湯、橘皮湯。
一濕症身重痛,胸不快,噁心,大便溏,宜用除濕湯。
一因風雨卑濕感受,渾身重痛,腰冷如坐水中,此為腎著,宜用腎著湯、滲濕湯。
一受寒濕腰痛者,宜用生附湯。
一六七月間濕令大行,子能令母實,濕熱相合而刑庚金,金受濕熱之邪,絕寒水生化之源,源絕則腎虧痿厥之病大作,腰以下痿軟癱瘓,不能行,兩足欹側,宜用清燥湯。
一項似拔,腰似折,頭疼脊強,宜用羌活勝濕湯。
白話文:
治療方法:
一種濕症,脈象沉而快,小便量少顏色赤紅,感到口渴,這是濕熱的表現,應該用清熱利濕的方法治療,可以搭配使用黃柏皮、酒黃芩之類的藥材。
一種濕症,脈象沉而濡軟,小便清澈,大便稀溏,身體疼痛但不發熱,應該用溫暖身體的方法治療,可以搭配使用附子、生薑、桂枝之類的藥材。
一種濕病,身體和眼睛都發黃,有內熱,小便量少顏色赤紅,應該使用五苓散並加入茵陳。
一種是腎氣虛弱的人,因為吹風受涼,或長期躺臥在潮濕的地方,導致腰背僵硬,筋脈攣縮,骨頭疼痛,腳和膝蓋冰冷麻木,行走困難,應該使用獨活寄生湯、當歸活血湯。
一種是因內傷導致脾氣虛弱而引起水腫的人,應該使用五苓散、五皮湯、橘皮湯。
一種濕症,身體沉重疼痛,胸悶不舒服,想噁心,大便稀溏,應該使用除濕湯。
一種是因為風雨潮濕而受感染,全身沉重疼痛,腰部冰冷像坐在水中一樣,這是腎著病,應該使用腎著湯、滲濕湯。
一種是受寒濕引起的腰痛,應該使用生附湯。
六、七月間濕氣旺盛,濕氣會助長熱,濕熱結合會損傷肺金,肺金受濕熱侵襲,就會阻斷寒水生化的源頭。源頭斷絕就會導致腎虛痿厥等疾病爆發,腰部以下痿軟癱瘓,不能行走,雙腳歪斜,應該使用清燥湯。
脖子像被拔出來一樣,腰像斷了一樣,頭痛,脊椎僵硬,應該使用羌活勝濕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