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方集宜》~ 卷之一 (1)
卷之一 (1)
1. 中濕門
2. 病源 有外受 有內生
濕乃地之體,風雨蒸氣流行於四時,而於秋則為正令。經曰:「地之濕氣感則害人皮肉筋脈。」蓋濕本屬土,脾主肌肉故也。或為風雨所襲,或臥卑濕之地,或感山嵐蒸氣,皆令人一身盡痛,身目俱黃,肢體沉重,不能轉側,聲如甕中出。此皆外氣而受之也。外氣鬱久變而為熱,濕熱傷血,不能養筋,故大筋耎短而為拘攣,小筋弛長而為痿弱矣。
又有內傷生冷濕面,醪酪灸爆厚味,傷於脾土,脾受怫鬱濕熱之氣,不能發越而為腫滿。經曰:「因於濕首如裛。」此由內傷而致也。大抵濕病有熱有寒,又當以脈證辨之。若脈數,小便赤,引飲身熱者為濕熱,宜清利之。脈沉濡而小便清,大便泄,身痛不熱者,宜溫補之。
按氣察色,切脈酌方,則疾可以瘳矣。
白話文:
疾病的來源,有外在感受的,也有內在產生的。
濕氣是大地本身的屬性,風、雨、水蒸氣在四季中運行,而秋季正是濕氣當令的時節。《黃帝內經》說:「大地的濕氣侵襲人體,就會傷害皮膚、肌肉和筋脈。」因為濕氣本屬於土,而脾主掌肌肉,所以會這樣。有的是因為遭受風雨侵襲,有的是因為睡臥在潮濕低窪的地方,有的是因為感受山間霧氣,這些都會讓人全身疼痛,眼睛發黃,肢體沉重,無法轉動身體,說話的聲音像從甕裡發出來一樣。這些都是因為感受外在濕氣而導致的。外在濕氣鬱積久了會轉變成熱,濕熱會損傷血液,使筋脈失去濡養,所以大筋會變得軟弱而短縮,造成抽筋;小筋會變得鬆弛而伸長,造成痿軟無力。
另外,還有因為內在的損傷,例如吃太多生冷食物、潮濕的麵食,或是飲用酒類、乳酪,吃烤炸油膩厚味的食物,這些都會傷害脾胃。脾胃受損,會鬱積濕熱之氣,無法疏散而造成腫脹。就像《黃帝內經》說的:「因為濕邪侵襲,頭部會像被濕布包裹一樣。」這些都是由於內傷所導致的。總的來說,濕病有熱性和寒性兩種,應該根據脈象和症狀來辨別。如果脈象數快、小便赤黃、口渴想喝水、身體發熱,屬於濕熱,應該用清熱利濕的方法來治療。如果脈象沉濡、小便清澈、大便稀溏、身體疼痛卻不發熱,屬於濕寒,應該用溫陽補氣的方法來治療。
仔細觀察氣色、診斷脈象,然後選擇適當的藥方,疾病就可以痊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