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方集宜》~
1. 卷之二
2. 傷寒門
3. 小序
傷寒一科,自仲景先師而下,得其旨趣者幾人哉?予考之,治傷寒有三百九十七法,一百一十三方。蓋變遷之不定,反復之無常,運氣匪明,不能知陰陽之消長;主客匪辨,不能知時月之盛衰。是亦難矣!必也明素難精,脈理分經絡,然後方可施治。其大要,無出乎表裡、陰陽、虛實、寒熱八者而已。
矧內傷有似於外感,一或少差,懸隔霄壤。東垣立內外傷辨明且備矣。而丹溪亦云:「千世之下,得旨趣者惟東垣而已。」故治法當對症斟方,表則汗,里則下,表里汗下之法,少有未當,則死生之系,豈小小哉?
白話文:
關於傷寒這一科,自從仲景先師之後,真正領悟其中精髓的人又有多少呢?我研究發現,治療傷寒的方法有三百九十七種,方劑有一百一十三個。這是因為病情的變化難以捉摸,反覆無常,如果不能明白氣運的變化,就無法了解陰陽的消長;如果不能分辨主症和客症,就無法了解時令月份的盛衰。這實在是很困難啊!必須要精通《素問》、《難經》這些醫學經典,並能透過脈象了解經絡的變化,然後才能夠施以治療。其中最主要的原則,不外乎表裡、陰陽、虛實、寒熱這八個方面而已。
況且內傷的症狀有時候很像外感,只要稍微有一點差異,結果就可能天差地遠。李東垣對於內傷和外感的辨別已經非常清楚且完善了。朱丹溪也說:「千年之後,能夠領悟其中精髓的,只有李東垣而已。」因此治療的方法應該針對病症來開立處方,表證就發汗,裡證就攻下,如果發汗或攻下的方法稍微不恰當,就關係到生死存亡,這可不是小事啊!
4. 病源
陰陽大論云:春氣溫和,夏氣暑熱,秋氣清涼,冬氣冷冽。此則四時正氣之序也。冬時嚴寒,萬類深藏。君子固密則不傷於寒,觸冒之者乃名傷寒耳。其傷於四時之氣皆能為病,以傷為毒者,以氣而成殺厲之患也。中而即病者,名曰傷寒;不即病者,寒毒藏於肌膚,至春變為溫病,至夏變為暑病。
暑病者,熱極重於溫。也是以辛苦之人,春夏必多溫熱病,皆由冬時觸寒所致,非時行之氣也。凡時行者,春時應暖而反寒,夏時應大熱而反大涼,秋時應涼而反大熱,冬時應大寒而反溫。此非其時而有其氣,是以一歲之中,長幼之病多相似者,此則時行疫厲之氣也。夫欲究知四時之氣為病及時行疫氣之法,皆當按鬥歷以占之。
九月霜降節後宜漸寒而冬大寒,至正月雨水節後宜解。所以謂之雨水者,以冰雪解而為雨水故也。至驚蟄節後,氣漸和暖,向夏大熱,至秋便涼。從霜降以後至春分以前,凡有觸冒霜露,體中寒即病者,謂之傷寒也。如冬有非節之暖者,名曰冬溫。冬溫之毒與傷寒大異。冬溫復有先後,更相重沓,亦有輕重,為治不同症,如後章。
從立春節後,其中無暴大寒,又不冰雪,而有人壯熱為病者,此屬春時陽氣發於冬時伏寒變為溫病。從春分以後至秋分節前,天有暴寒者,皆為時行寒疫也。三月四月或有暴寒,其時陽氣尚弱,為寒所折,病熱猶輕。五月六月陽氣已盛,為寒所折,病熱則重。七月八月陽氣已衰,為寒所折,病熱亦微。
其寒病與溫及暑病相似,但治有殊耳。
白話文:
病源
《陰陽大論》說:春天氣候溫和,夏天氣候炎熱,秋天氣候涼爽,冬天氣候寒冷。這是四季正常運行的順序。冬天寒冷嚴酷,萬物都深藏起來。君子如果能固守身體的防禦,就不會受到寒邪的傷害,那些受到寒邪侵襲的,就叫做傷寒。人如果受到四季之氣的侵襲,都會生病,而這些侵襲如果變為毒害,就會造成嚴重的疾病。如果受到寒邪侵襲後立刻發病,就叫做傷寒;如果沒有立刻發病,寒毒就會潛藏在皮膚肌肉裡,到了春天就轉變為溫病,到了夏天就轉變為暑病。
暑病這種病,熱的程度比溫病要嚴重。那些辛勤勞作的人,在春夏兩季常常容易罹患溫熱病,這些都是因為冬天受到寒邪侵襲所導致的,並不是季節性的流行病。所謂的季節性流行病,是指春天應該溫暖反而寒冷,夏天應該炎熱反而涼爽,秋天應該涼爽反而炎熱,冬天應該寒冷反而溫暖。這些都是不該出現的季節氣候,因此一年之中,不論老幼,所生的病症大多相似,這就是季節性的流行疫病。想要了解四季的氣候如何導致疾病,以及判斷是否為流行疫病的方法,都應該參照曆法來推斷。
九月霜降之後,天氣應該逐漸寒冷,到了冬天就非常寒冷,而正月雨水節氣之後,天氣就應該回暖。之所以叫做雨水,是因為冰雪融化變成了雨水。到了驚蟄之後,氣候就逐漸溫和,然後向著夏天的炎熱轉變,到了秋天就又涼爽起來。從霜降之後到春分之前,凡是接觸到霜露,體內有寒邪而立刻發病的人,就叫做傷寒。如果冬天出現了不符合節氣的溫暖氣候,就叫做冬溫。冬溫的毒性與傷寒有很大的差異。冬溫的發展有先後順序,有時會重複出現,病情也有輕重之分,所以治療方法也不同,這些在後面的章節會詳細說明。
從立春節氣之後,如果沒有突然出現的嚴寒,也沒有冰雪,但有人發熱生病,這就屬於春天陽氣發散,將冬天潛伏的寒邪轉化為溫病。從春分之後到秋分之前,如果天氣突然變冷,這都屬於季節性的流行寒疫。三、四月份如果突然變冷,因為當時陽氣還很弱,被寒邪所侵襲,發熱的病情會比較輕微。五、六月份,陽氣已經旺盛,被寒邪侵襲,發熱的病情就會比較嚴重。七、八月份,陽氣已經衰弱,被寒邪侵襲,發熱的病情也會比較輕微。
寒病與溫病、暑病在症狀上有所相似,但治療方法卻有所不同。
5. 傷寒傳足經不傳手經
夫人身經絡,手足十二經,豈有間斷,傳足不傳手乎?蓋足之六經所屬水、土、木(太陽膀胱水,陽明胃土,少陽膽木,太陰脾土,少陰腎水,厥陰肝水),水遇寒則涸,木遇寒則落,土遇寒則崩,此足經受克於寒也。手之六經所屬金與火(太陽小腸火,陽明大腸金,少陰心火,少陽三焦火,太陰肺金,厥陰包烙火),金遇寒而愈堅,火遇寒而愈熾,此手經不為寒所克,故傳足不傳手也。言雖近理,實則不然。
大抵人身半以上天氣主之,身半以下地氣主之。是以上體多受風熱,下體多受寒濕。其六節之氣,前三氣時值春夏,其氣升浮,萬物生長,人身半以上應之。之後三氣時值秋冬,其氣降沉,萬物收藏,人身半以下應之。自十二月小雪之後為六氣之終,太陰寒水用事。房勞辛苦之人,寒水之氣乘虛入於足太陰膀胱之經。
是以邪入久而次第傳入於陽明、少陽,以及於三陰之經,皆從足經傳始而漸及於手經也。此天地之理,不期然而然,豈有獨傳於足經者哉?
白話文:
人體的經絡,包括手和腳的十二條經脈,怎麼可能會有間斷,只傳到腳不傳到手呢?這是因為腳部的六條經脈分別屬於水、土、木(太陽膀胱屬水,陽明胃屬土,少陽膽屬木,太陰脾屬土,少陰腎屬水,厥陰肝屬木),水遇到寒冷就會乾涸,木遇到寒冷就會凋落,土遇到寒冷就會崩解,這是腳部的經脈受到寒邪侵襲的原因。而手部的六條經脈分別屬於金和火(太陽小腸屬火,陽明大腸屬金,少陰心屬火,少陽三焦屬火,太陰肺屬金,厥陰心包屬火),金遇到寒冷會更加堅硬,火遇到寒冷會更加旺盛,這是手部的經脈不被寒邪侵襲的原因,所以才會有傳到腳不傳到手的說法。
這個說法雖然聽起來有點道理,但實際上並不是這樣。
大概來說,人體的上半部由天空的陽氣主導,下半部由大地的陰氣主導。因此,上半身容易受到風熱的侵擾,下半身容易受到寒濕的侵襲。而六個時節的氣候,前三個時節是春夏,氣是上升發散的,萬物生長,人體的上半身順應這個規律。後三個時節是秋冬,氣是下降收斂的,萬物收藏,人體的下半身順應這個規律。從十二月小雪之後,是六個時節的結束,太陰寒水開始主導。平時過於勞累、房事過度的人,寒水之氣就會趁虛侵入腳部的太陰膀胱經。
所以,邪氣侵入人體後,時間久了就會依次傳入陽明、少陽,以及三陰經脈,都是從腳部的經脈開始傳播,然後才逐漸傳到手部的經脈。這是天地運行的道理,自然而然就會這樣,哪有只傳到腳部經脈的道理呢?
6. 足六經脈絡受病
足太陽脈起於目內眥,上額交巔上,從巔入絡腦,還出別下項,循肩膊內,夾脊抵腰中,入循膂,絡腎屬膀胱。故頭痛身熱,腰脊強痛,渾身疼,或發熱惡寒,或惡風,脈浮緩或浮緊。
足陽明脈起鼻交額中,中下循鼻外,去挾口,還唇下,至頷顱下,循喉嚨下隔,屬胃絡脾。故身熱目疼,鼻乾不得臥,尺寸脈俱長。
足少陽脈起目銳眥上,抵頭角下,耳後入耳中,又下胸中,循脅裡,出氣沖。故胸脅痛,耳聾,或口苦咽乾,或往來寒熱而嘔,脈弦。
足太陰脈起大指之端,上循膝,入腹上膈,俠咽連舌本,散舌下,又注心中。故腹滿咽乾,脈微細,手足自溫,或自利不渴,或腹時痛,面黯唇青。
足少陰脈起小趾之下,貫脊屬腎,上貫肝膈,入肺,循喉嚨夾舌本,又絡心注胸中。故口燥咽乾而渴,或口中和而惡寒,脈沉。
足厥陰脈起大趾聚毛,循股入陰毛,環陰器,抵小腹,夾胃上貫膈,布脅肋,循喉嚨後上入項顙,連目絲,出額會於巔,又下還唇內。故唇青舌卷,卵縮煩滿,脈微緩。
白話文:
足太陽經脈,從眼內角開始,向上到額頭,在頭頂交會,從頭頂進入絡脈連繫腦部,然後出來分開到後頸,沿著肩胛內側,夾著脊椎到達腰部,深入脊椎兩側的肌肉,連繫腎臟,歸屬於膀胱。所以會出現頭痛、身體發熱、腰背僵硬疼痛、全身疼痛,有時發熱怕冷,有時怕風,脈象浮緩或浮緊。
足陽明經脈,從鼻旁開始,在額頭中間交會,向下沿著鼻外側,經過嘴角兩旁,繞到嘴唇下方,到達下巴,沿著喉嚨向下穿過膈肌,歸屬於胃,連繫脾臟。所以會出現身體發熱、眼睛疼痛、鼻孔乾燥難以入睡,寸關尺的脈象都顯得長大。
足少陽經脈,從眼外角上方開始,到達頭的側角下方,進入耳後,再進入耳中,又向下到胸腔,沿著脅肋內側,出於氣衝穴。所以會出現胸脅疼痛、耳聾,有時口苦咽乾,有時忽冷忽熱想嘔吐,脈象弦硬。
足太陰經脈,從腳大拇指末端開始,向上沿著膝蓋,進入腹部,穿過膈肌,挾著咽喉連到舌根,散佈在舌頭下方,又注入心臟。所以會出現腹脹、咽喉乾燥,脈象微細,手腳自行溫暖,有時腹瀉不口渴,有時腹部時常疼痛,面色黯淡嘴唇發青。
足少陰經脈,從腳小趾下方開始,貫穿脊椎歸屬於腎臟,向上貫穿肝臟和膈肌,進入肺臟,沿著喉嚨夾著舌根,又連繫心臟注入胸腔。所以會出現口乾舌燥想喝水,有時口中平和卻怕冷,脈象沉在深處。
足厥陰經脈,從腳大拇指的毛髮叢生處開始,沿著大腿進入陰毛,環繞陰部,到達小腹,夾著胃向上穿過膈肌,分佈在脅肋,沿著喉嚨後側向上到後頸,連繫眼睛的脈絡,出額頭與頭頂交會,又向下回到嘴唇內。所以會出現嘴唇發青、舌頭捲曲、陰囊收縮、心煩脹滿,脈象微弱而緩慢。
7. 傷寒傳經
傷寒前三日太陽、陽明、少陽經受病,後三日傳入太陰、少陰、厥陰三陰經受症。若從太陽經鬱熱以次而傳入三陰經者,謂之傳經傷寒。蓋因邪入陰經皆亦熱耳。不可因傳入三陰而用熱藥。三陰寒症自有中寒並陰毒條內正治,勿因此而致惑也。
白話文:
傷寒病發病的前三天,是太陽經、陽明經、少陽經這三個陽經受到病邪侵襲;發病後的後三天,病邪會傳入太陰經、少陰經、厥陰經這三個陰經而產生症狀。如果病邪從太陽經的鬱熱開始,依序傳入三個陰經,就叫做「傳經傷寒」。這是因為病邪進入陰經後,同樣會產生熱象。所以,不能因為病邪傳入了陰經,就使用熱性藥物來治療。陰經的寒症,自有屬於中寒和陰毒的條文來詳細說明如何正確治療,不要因此而產生迷惑。
8. 傷寒傳變
傷寒傳變,陽經先受病,故次第傳入陰經;以陽主生,故太陽水傳陽明土,土傳少陽木,為微邪;陰主殺,故少陽木傳太陰土,土傳少陰水,水傳厥陰木。至六七日當傳厥陰肝木,故移氣克於脾土。脾再受賊邪,則五臟六腑皆困而危殆,營衛不通,耳聾囊縮,不知人而死矣。
速用承氣湯下之,可保五死一生。古人云:脾熱病則五臟危,又云:土敗木賊則死。至第六七日傳厥陰脈,得微緩微浮,為有脾胃脈也。故知脾氣全,不再受克,邪無所容。否極泰來,營衛將覆,水升火降,則寒熱作而大汗解矣。
白話文:
傷寒病邪的傳變,通常是陽經先受到侵犯,所以會依序傳入陰經。因為陽氣主導生發,所以太陽經的水氣會傳到陽明經的土氣,土氣再傳到少陽經的木氣,這都屬於輕微的病邪。而陰氣主導肅殺,所以少陽經的木氣會傳到太陰經的土氣,土氣再傳到少陰經的水氣,水氣再傳到厥陰經的木氣。
大約到了第六七天的時候,病邪會傳到厥陰肝木,這時肝木的氣會去克制脾土。如果脾土再次受到邪氣侵犯,就會導致五臟六腑都困頓而非常危險,營衛之氣運行不通暢,會出現耳聾、陰囊萎縮,甚至昏迷不省人事而死亡。
此時必須趕快用承氣湯來攻下,這樣或許能保住十分之一的生機。古人說:「脾胃有熱病,則五臟都危險」,又說:「土氣衰敗,木氣反克則會死亡」。當病邪傳到第六七天厥陰脈時,如果摸到脈象稍微和緩且帶點浮,表示脾胃的氣還在。這代表脾氣還算完整,沒有再受到克制,邪氣就無處容身。當情況壞到極點時,就會開始好轉,營衛之氣恢復正常,水氣上升,火氣下降,就會出現寒熱交替,然後流大汗而病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