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毅

《醫方集宜》~ 凡例八款 (1)

回本書目錄

凡例八款 (1)

1. 霍亂門(附絞腸痧)

2. 病源

內有所積,外有所感,有飲食,有寒暑。

嘔吐而利者,名曰霍亂。夫陰陽不順,清濁相干,氣射中焦而為霍亂矣。要皆飲食之際,暑月風冷傷於脾胃,食結不化,陰陽之氣壅塞而不行,陽氣欲降,陰氣欲升,陰陽相搏,揮霍變亂,故上吐而下利也。今暴吐下頓亡津液,致使營衛俱虛,冷氣搏筋,筋轉而痛也。此乃陰陽交錯之時,病在中焦,不可便與粥飲,穀氣入胃多致不救,必待吐盡多時,直至飢甚微,與粥飲漸漸養之可也。

白話文:

疾病的根源:

體內有積滯,體外感受邪氣,這些因素可能來自飲食,也可能來自寒冷或暑熱的影響。

嘔吐又腹瀉的狀況,稱之為霍亂。這是因為體內陰陽不調和,清氣與濁氣互相干擾,氣機衝擊中焦所導致。總的來說,這多半發生在飲食的時候,或是炎熱的夏天受風寒侵襲脾胃,造成食物積滯不消化,導致陰陽之氣阻塞不通暢。陽氣想要下降,陰氣想要上升,陰陽之氣相互衝突,攪亂身體氣機,所以才會出現上吐下瀉的狀況。此時,突然劇烈的嘔吐和腹瀉會迅速耗損體液,導致身體營衛之氣皆虛弱,寒氣侵入筋脈,造成筋脈痙攣疼痛。這是陰陽交錯的時候,病位在中焦,不可立刻給予粥飲。因為穀氣進入胃部反而會加重病情,甚至可能導致不治。必須等到吐瀉停止一段時間,直到患者感到非常飢餓時,再慢慢給予粥飲來調養身體。

3. 形證

戴云:霍亂者吐瀉,也有聲有物。若有聲無物而燥亂者,謂之乾霍亂也。

丹溪云:轉筋屬乎血熱,言寒者誤也。寒主於收引,筋動也屬熱。

白話文:

戴氏說:霍亂的症狀是會吐又會拉肚子,而且排泄物會有聲音和實質的東西。如果只有腹鳴卻沒有排出東西,而且會感到煩躁不安,這種情況就叫做乾霍亂。

朱丹溪說:轉筋(抽筋)的原因是體內血熱,說是寒造成的觀點是錯誤的。寒冷會使身體收縮緊繃,而抽筋是肌肉活動異常,這應該是屬於熱的表現。

4. 脈法

脈訣云:滑數為嘔代者霍亂,微滑者吉,澀沉者凶。

又云:霍亂之脈微遲者凶,浮洪者吉。

白話文:

脈象的口訣說:脈象呈現滑數的,且有間歇不規律的跳動,代表是霍亂;如果脈象稍微滑,是好的現象;如果脈象又澀又沉,是不好的現象。

另外又說:霍亂的脈象如果微弱遲緩,是不好的現象;如果脈象浮在表面且洪大有力,是好的現象。

5. 治法

一、霍亂當分冷熱

一、煩渴飲水身熱脈大者乃陽氣多也,宜五苓散主之。

一、肢冷脈微不欲飲水者乃陰氣多也,宜理中湯主之。

麥門冬、陳皮、半夏、茯苓、白朮、人參、甘草、小麥

水二鍾,姜三片,烏梅二個,煎八分,不拘時服。

人參散

茯苓、人參、乾葛、木香、藿香、甘草

不用引,煎服。

止渴湯

甘草、人參、麥門冬、茯苓、桔梗、天花粉、乾葛、澤瀉

不用引。

胃苓湯;五苓散合平胃散。

附:絞腸痧症(即乾霍亂)

乾霍亂一症,乃是寒濕太甚,脾氣鬱而不行,所以心腹猝痛而手足厥冷,噁心嘔逆也。俗名絞腸痧者,蓋言痛之甚也。除用藥不言外,北方刺青脈以出氣血,南方括胸背手足以行氣血,俱為散之義也。北方治以手蘸溫水於病者膝腕及手腕內拍打,有紫黑點處,用針刺其惡血即愈。南方治用麻弦小弓蘸香油或熟水括手足胸背額項即愈。

白話文:

治法

一、霍亂應該區分寒熱兩種情況:

一、如果病人感到煩躁口渴,想喝水,身體發熱,脈搏洪大,這是陽氣過多的表現,應該用五苓散來治療。

一、如果病人四肢冰冷,脈搏微弱,不想喝水,這是陰氣過多的表現,應該用理中湯來治療。

(以下為理中湯的加減方) 麥門冬、陳皮、半夏、茯苓、白朮、人參、甘草、小麥。 用水兩碗,加生薑三片,烏梅兩個,煎煮至剩八分,不拘時間服用。

(以下為人參散方) 茯苓、人參、乾葛、木香、藿香、甘草。 不用加藥引,直接煎煮服用。

(以下為止渴湯方) 甘草、人參、麥門冬、茯苓、桔梗、天花粉、乾葛、澤瀉。 不用加藥引。

胃苓湯:就是五苓散和平胃散合在一起使用。

附:關於絞腸痧(也就是乾霍亂)

乾霍亂這種病症,是因寒濕之氣太過嚴重,導致脾氣鬱結不通暢,所以會突然發生心腹劇痛、手腳冰冷、噁心嘔吐等症狀。俗稱絞腸痧,是因為疼痛非常劇烈。除了用藥治療外,北方會用針刺青筋來疏通氣血,南方則會刮痧胸背手足來運行氣血,這些都是散邪的方法。北方會用手沾溫水拍打病人膝蓋內側、手腕及手腕內側,在有紫黑色點的地方,用針刺出惡血,病就會好。南方會用麻線小弓沾香油或溫水刮擦手足、胸背、額頭和脖子,病就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