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毅

《醫方集宜》~ 卷之八 (2)

回本書目錄

卷之八 (2)

1. 慢驚風候

吐瀉多時,起慢驚;額青汗出,眼微昏。

頭低困睡,舌常吐;身冷涎腥,眼露睛。

2. 急驚風候

牙關緊急,熱涎潮;眼瞪唇紅,頭動搖。

搐搦急驚風熱盛,化痰除熱病隨消。

3. 傷寒候歌

惡寒發熱,麵皮紅,此為表症,汗須通。

熱多內實,身常露,煩渴披衣,里症明。

4. 痘疹候歌

如斯氣色耳骫冷,嗽嚏時時手足寒;發熱似驚身戰動,眼中生眵脈浮長。

5. 食驚瀉痢候

青、黃、白色食因驚,泄瀉多時使轉青。

臟腑不調成痢病,熱紅冷白症分明。

此是驚瀉痢之候,腹痛赤白如凍作渴煩熱不食者不治。

6. 疳疾候

咬牙唇白肢枯細,乳食無調脾胃傷。

毛髮焦兮尿色白,腹脹虛響體形黃。

口渴眼昏身作熱,撏眉揉鼻麵皮光。

瀉青嘔逆皆疳候,自有良方保命長。

7. 丁奚

項小腹高,肢體細;全無精采,不時啼。

久結骨蒸,脾胃衰;嬰童有叫號,丁奚。

8. 晡露

頭骨分開,熱往來;吐蟲翻食,胃多靈。

肌膚消鑠,成晡露;煩渴無神,眼不開。

9. 無辜

腦後項邊多結核,蓋緣辜鳥拂兒衣。

形羸壯熱候膿血,蟲入皮膚命早歸。

此三症者皆中間小兒氣色之症也。

10. 候山根

山根黑色死來臨,紫氣多因乳食驚;青色必因人叫喚,醫家仔細要分明。

11. 候死氣色

額顴黑暗,口唇青;直視搖頭,不轉睛;喉內涎聲,如拽鋸;此皆死候,不須論。此是五臟六腑氣敗,見黑暗之氣,縱有良藥,莫能治也。

12. 形證

小兒臍風之病,是初生之後,由斷臍不謹致有三症生焉:曰噤風、曰撮口、曰臍風。名症雖殊,實一種病也。噤風者,其症口噤、眼閉、啼聲漸少,舌上如粟,不能吮乳,口吐白沫,二便不通。此由胎受熱毒流入於脾而有此症。撮口者,面黃氣喘,啼聲不出。此由胎熱傷於心脾,故舌強、唇青、口撮,不能吮乳。

臍風者,由斷臍之後,為水濕風冷入於臍中,流於心脾,以致腹脹、臍腫、四肢柔直,日夜多啼,吮乳不得,發為風搐,皆是惡候。若一臘內見之,實為難治。如坐視其斃,良可憫哉!須看兒牙齦之上,若有白泡如粟米,急以溫水醮布裹指擦破,即開口便安,亦不服藥自愈。此良法也。

若滿口生白瘡,不能吮乳者,名鎖隔,難治。

變蒸之疾,變者易也。蒸者,蒸於五臟氣血而然也。蓋兒初生之後,至三十二日為一變,六十四日為一蒸。每經一變、一蒸,便覺情性有異於前。其病輕則發熱,有似驚狀;重則壯熱、嘔吐、汗出、煩渴。輕者三五日解,重者七八日解。其症類似風寒,但變蒸則耳骫冷,上唇發泡,啼哭不已。

治當和平之劑,微解其表,微利其里。勿用寒涼、酸利之藥。或有不治自愈。經云:十變五蒸,一歲有餘,變蒸畢矣。

急驚之症,其發猛惡,忽然牙關緊急,壯熱、涎潮、竄視、反張、搐搦、搖頭,口中熱氣,頰赤、唇紅、紋青、脈數、小便澀黃。蓋因內有積熱,外受風邪,心受熱而積驚,肝生風而發搐,以致痰涎壅塞,口噤無知,發作一時。治當宜速。緩則病深而難退矣。

慢驚之疾,多因吐瀉久而發於脾胃,或急驚久而過用寒涼,變為慢驚。其症手足瘛瘲、昏睡、露睛、涎鳴、微喘、眼開、神緩、吐舌、搖頭,乍發乍靜,四肢發熱,口鼻氣冷,麵色淡青。此為慢驚之候也。治當調胃藥中,加以截風、定搐之劑,使陰陽之氣和平,則慢驚之疾可得而止矣。

慢脾風病症,起自慢驚所傳,或久因吐瀉,以致胃氣虛,故脾受風邪而作也。其症面青、額汗、舌短、頭低、眼合不開、困睡、搖頭、吐舌、吐腥、口噤、咬牙、手足發搐、肢冷、脈微。及其治也,欲逐其風,無風可逐;欲療其驚,無驚可療。微見喉中痰涎,虛熱往來,神志昏迷。

世所謂慢驚風難療者,慢脾風是也。大凡小兒得此病者,十救一二。若初見搖頭,目常斜視,以手摸人,困睡多汗,即是慢脾風之作也。速用養脾逐風之藥,尚可回生。若待前症悉見,則難救矣。

驚風之病,瀉青、虛惕、痰涎來去、面紅、發熱。此因風將生而未至也。惕惕夜啼、面青、咬牙、喘息、竄視,是驚將至而未大作也。看在何臟受病而祛散之。須聽睡中驚啼之聲。若浮亮者易治;沉啞者難治

13. 治法並方

○臍風撮口

一小兒初生之後便看臍帶如粗大色白者,七日之間定有撮風病。速用眉掠柄將臍帶離臍寸上破開,以柔帛揩淨盤住,待三日內艾火蒸過可無此患。不然此症初見,看兒牙齦上有小泡子如粟米,即以溫水蘸熱帛裹指輕輕擦破開口便安,不消用藥,此良法也。

一撮口風宜用 撮風散 保命丹 豬乳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