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方集宜》~ 凡例八款 (1)
凡例八款 (1)
1. 病源
泄瀉有濕、有火、氣虛、痰積、食積
經曰:「濕勝則濡泄。太陰者脾也。脾惡濕。因寒濕之氣客於脾土,不能與胃腐熱水穀,致使清濁不分。水入腸間,則洞泄。如水隨氣而下,故小便不利,為濡泄也。」又曰:「清氣在下,則生飧泄。夫脾胃土也。其氣衝和,傳化水穀,令清氣下降而不升。因春傷風邪久而干胃,是木賊土也。
使沖和之氣不能運化,致令完穀而出。所謂春傷於風,夏必飧泄者是也。」至如飧泄、洞泄、腎泄、濡泄、鶩溏之類,名雖不同,未有不因脾胃虛弱,飲食不節及外來四氣所傷而致也。治當分其所受。因脾濕自勝,則燥濕利水。因風下陷,則升提其氣。因食傷脾胃,則消導理脾。
不可使用參朮之藥以補之。切恐邪氣得補愈增其勢,而欲取效者,戛戛乎其難矣。
白話文:
腹瀉的原因有濕氣、火氣、氣虛、痰積和食物積滯等。
《黃帝內經》說:「濕氣過盛就會導致水瀉。太陰指的是脾,脾最怕濕。因為寒濕之氣侵犯脾,導致脾無法與胃一起消化水穀,造成清濁不分。水分進入腸道,就會引起腹瀉。如果水隨著氣往下走,就會小便不順,這就是水瀉。」《黃帝內經》又說:「清氣下陷,就會產生食瀉。脾胃屬土,它們的氣如果平和,就能運化水穀,使清氣下降而不上升。如果春天受到風邪侵襲,久了會影響胃,這是木來剋土。
使平和的氣無法運化,導致食物未消化完全就排出。這就是所謂的春天受風,夏天一定會發生食瀉的原因。」至於食瀉、水瀉、腎瀉、濡瀉、鴨溏等,名稱雖然不同,但都是因為脾胃虛弱、飲食不節制以及受到外界風、寒、暑、濕四種邪氣所傷而引起的。治療時應區分病因。如果是因為脾濕過盛,就應該用燥濕利水的藥。如果是因為風邪下陷,就應該用升提的藥。如果是因為飲食損傷脾胃,就應該用消食導滯、調理脾胃的藥。
不可以用人參、白朮等補藥來補益。切記,如果邪氣得到補益,反而會更加強盛,這樣想要取得療效,就很困難了。
2. 形證
戴云凡水瀉腹不痛者是濕食入於胃即瀉,完穀不化者是氣虛瀉。水腹痛鳴痛一陣者,瀉一陣者是大,或瀉或不瀉,或多或少者是痰積。腹痛甚而瀉,瀉後痛減者是食積。
經曰:泄凡有五,有胃泄,有脾泄,有大腸泄,有小腸泄,有大瘕泄。胃泄者飲食不化,色黃;脾泄者腹脹腫滿,泄注食即嘔逆;大腸泄者食已窘迫,大便色白,腸鳴切痛;小腸泄者溲而便膿血,小腹痛;大瘕泄者裡急後重,數至圊而不能便,莖中痛。此五泄也。
白話文:
水瀉卻肚子不痛,通常是濕氣或食物進入胃部導致的腹瀉;拉肚子時,大便中還能看到未消化的食物,通常是脾胃氣虛導致的腹瀉。肚子痛且伴隨腸鳴,痛一陣子就拉一陣子,或是想拉但拉不出來,或是拉的量不定,通常是體內有痰積聚。肚子痛得很厲害才拉肚子,拉完肚子痛就減輕,通常是食物積滯。
經典上說,腹瀉大致有五種:胃瀉、脾瀉、大腸瀉、小腸瀉、大瘕瀉。胃瀉的症狀是吃下去的食物難以消化,大便顏色偏黃;脾瀉的症狀是肚子脹大,拉肚子的同時會嘔吐,吃東西就想吐;大腸瀉的症狀是吃完東西就感到腹部急迫想上廁所,大便顏色偏白,肚子絞痛且伴隨腸鳴;小腸瀉的症狀是小便和排泄物帶膿血,小腹疼痛;大瘕瀉的症狀是想上廁所卻拉不出來,頻繁跑廁所但排不出大便,有莖部疼痛的感覺。以上就是這五種腹瀉的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