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毅

《醫方集宜》~ 卷之三 (2)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三 (2)

1. 遇仙立效散

粟殼、當歸、芍藥、榴皮、甘草、地榆

不用引,煎服。

白話文:

罌粟殼、當歸、芍藥、石榴皮、甘草、地榆,不用引子,用水煎煮後服用。

2. 木香丸

木香(三錢不見火) 豆豉(一兩) 巴豆(四十九粒,一半用生的,一半用針穿向燈頭燒過)

為細末,水丸如綠豆大,每服三丸。赤痢者,甘草湯下;白痢者,薑湯送下。

白話文:

木香(三錢,要不經火炒過)、豆豉(一兩)、巴豆(四十九粒,一半用生的,一半用針穿過後在燈火上燒過),將這些藥材磨成細末,用水做成如綠豆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三丸。如果是赤痢(拉血痢疾),用甘草湯送服;如果是白痢(拉白色黏液的痢疾),用薑湯送服。

3. 升陽除濕防風湯

治白痢後重

蒼朮、防風、白朮、芍藥、茯苓

不用引

白話文:

這個方劑叫做升陽除濕防風湯,是治療拉肚子後有裡急後重感的。

使用的藥材有:蒼朮、防風、白朮、芍藥、茯苓。

不需要另外加引藥。

4. 解毒金花散

治血痢發熱

白朮、茯苓、黃連、黃芩、黃柏、芍藥。

不用引。

治腸風血痢方

用鯽魚一尾,破開去腸,入白礬三錢,用紙封燒封性為末,米飲下。

白話文:

解毒金花散

治療血痢並發燒的狀況。

藥材:白朮、茯苓、黃連、黃芩、黃柏、芍藥。

不需要引經藥。

治療腸風血痢的藥方

用鯽魚一條,剖開去除內臟,放入白礬三錢,用紙封好燒成灰,磨成粉末,用米湯送服。

5. 槐花湯

治下痢純血

槐花、黃連、粟殼、當歸、川芎、芍藥、生地黃

不用引

白話文:

治療拉肚子,而且拉出來的都是血。

需要用到槐花、黃連、粟殼、當歸、川芎、芍藥、生地黃這幾味藥。

6. 阿膠黃連湯

治赤痢腹痛

阿膠、黃連、芍藥、白朮、當歸、生地黃、甘草、陳皮、升麻

水二鍾,煎八分,不拘時服。

白話文:

這個方子叫做阿膠黃連湯,是治療紅痢(痢疾的一種,以腹痛、血便為主要症狀)且伴隨腹痛的。

藥材包含:阿膠、黃連、芍藥、白朮、當歸、生地黃、甘草、陳皮、升麻。

將上述藥材加兩碗水煎煮至剩八分,不論什麼時候都可以服用。

7. 調氣固腸湯

治白痢

白朮、茯苓、陳皮、甘草、芍藥、山藥、訶子、肉豆蔻、人參、升麻、蓮肉

不用引煎服

白話文:

調氣固腸湯

這個藥方是用來治療白痢(拉白色稀便)的。

藥材包含:白朮、茯苓、陳皮、甘草、芍藥、山藥、訶子、肉豆蔻、人參、升麻、蓮子。

不用特別引藥,直接煎煮後服用即可。

8. 四制香連丸

木香(四兩) 黃連(二十兩) 先用烏梅湯拌浸曬乾,即用薑汁拌潤曬乾,次用芍藥同浸,再曬乾,去芍藥不用,再用吳茱萸十兩同拌,用湯濕潤,同炒,仍去茱萸不用;共為細末,用雞子清少入醋糊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二三十丸,空心米湯送下。

一方加肉豆蔻(一錢);名:香連豆蔻丸。

白話文:

將木香(150克)和黃連(750克),先用烏梅湯浸泡後曬乾,接著用薑汁拌勻後再曬乾,然後用芍藥一同浸泡,曬乾後去除芍藥不用。再用吳茱萸(375克)一起拌和,用湯汁濕潤,一同炒過,之後將吳茱萸去除不用。將剩餘的藥材一起磨成細末,加入少許雞蛋清和醋調成的糊狀物,做成如梧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二三十顆,在空腹時用米湯送服。

另一種配方加入肉豆蔻(3.75克),稱為香連豆蔻丸。

9. 烏梅丸

治痢疾口淡無味

烏梅肉、蓮肉、人參、茯苓為細末蜜丸。

白話文:

治療痢疾,口中無味、沒有食慾。

用烏梅肉、蓮子肉、人參、茯苓磨成細粉,再用蜂蜜調製成藥丸。

10. 豆蔻丸

治痢久不止

肉豆蔻(曲炮一錢) 木香(五分) 人參(一錢) 砂仁(五分) 白龍骨(一錢) 赤石脂 訶子肉 枯白礬

上為末糊丸如綠豆大,每服三五十丸,空心用清米湯送下。

白話文:

這個藥方是用來治療長期腹瀉不止的。

藥材包含:肉豆蔻(用彎曲方式炮製過,一錢)、木香(五分)、人參(一錢)、砂仁(五分)、白龍骨(一錢)、赤石脂、訶子肉、枯白礬。

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用糊狀物調和製成如綠豆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三到五十丸,空腹時用清淡的米湯送服。

11. 泄瀉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