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方集宜》~ 凡例八款 (1)
凡例八款 (1)
1. 病源
食積、濕熱、風毒下陷、暑熱、白屬氣、赤屬血、疫痢
痢者滯下也,本自脾胃所受飲食內傷留滯不行,至於秋時調養失宜,感受風寒暑濕之氣,濕熱內蒸而成痢矣。其症腹痛急迫,後重如廁不能縱行者是也。蓋肺主氣與大腸通為表裡,因肺氣留陷於大腸不得升提,是故里急而後重也。然四時感受之不同,必求所因而治。因風而致者,純下清血;因濕而得者,下黑豆汁;因寒積於內而成者,寒久而變熱怫熱內而成赤白矣。又有脾胃虛弱為寒所凝,以致身冷汗利如魚腦者,治當溫之。
此水火陰陽偏勝之,豈可執一而以熱論哉?治法當先疏通積滯,分利陰陽,補養脾胃,不可使用止澀之藥。況郁毒未散,止澀太早而成噤口者多矣。可不慎哉!可不慎哉!
白話文:
病因:
飲食積滯、濕熱、風毒下陷、暑熱。白色分泌物屬於氣虛,紅色分泌物屬於血熱。還有瘟疫引起的痢疾。
痢疾就是排便不順暢,主要是因為脾胃受到飲食內傷,導致食物停滯不消化。到了秋天,如果調養不當,又感受到風、寒、暑、濕等氣,濕熱在體內蒸騰,就會形成痢疾。它的症狀是腹痛劇烈,頻頻想上廁所,但又無法順利排便。因為肺主管氣,與大腸互為表裡,如果肺氣下陷到大腸,無法上升,就會導致裡急後重(腹部急迫想排便但排不出來)。
然而,四個季節感受的病邪不同,一定要找出病因來治療。如果是因風邪引起的,排出的會是清澈的血;如果是因濕邪引起的,排出的會是像黑豆汁一樣的黏液;如果是因寒氣積聚在體內形成的,寒氣久了會轉化成熱,導致體內鬱熱,就會出現紅白色的分泌物。另外,還有因脾胃虛弱,被寒氣凝結,導致身體發冷、汗如魚腦一樣的人,治療時應當用溫熱的藥物來調理。
這些都是體內水、火、陰、陽失衡所導致的,怎麼可以只用熱性的藥物來治療呢?治療方法應該先疏通積滯,調理陰陽平衡,補養脾胃,不可以使用止瀉收澀的藥物。何況體內毒素尚未散去,如果太早使用收澀的藥物,很容易導致噤口痢(無法進食),這點不得不謹慎!不得不謹慎啊!
2. 形證
丹溪云:濕熱傷氣則成白痢,濕熱傷血則成赤痢,氣血俱傷則成赤白痢。其症臍腹㽲痛,或下赤白黃黑五色者,或下如黑豆汁,如魚腦,如屋漏水,或下清血,或大孔痛,頻欲登廁,日夜無度,皆是候也。
戴云:痢雖有赤白二色,亦無冷熱之分,皆是濕熱,但新久更量虛實,與赤白帶同;又云:赤自小腸來,白自大腸來。
內經曰:身熱則死,身寒則生。此大概之言,必兼形勝,察之可也。豈無身熱而生,身寒而死者哉;又曰:先水瀉後膿血,此脾病傳腎為賊邪難愈;先膿血後水瀉,此腎傳脾為微邪易愈。
白話文:
朱丹溪說:濕熱之邪傷害氣,就會形成白痢;濕熱之邪傷害血,就會形成赤痢;氣和血都受傷,就會形成赤白痢。這些症狀表現為肚臍周圍或腹部絞痛,或者拉出紅、白、黃、黑五種顏色的糞便,有時像黑豆汁,有時像魚腦,有時像屋頂漏下來的水,有時是鮮血,或者肛門疼痛、頻頻想上廁所,不分白天黑夜,這些都是痢疾的徵兆。
戴思恭說:痢疾雖然有紅、白兩種顏色,但並不代表有寒熱之分,都是因為濕熱引起的,只是要根據病程的新舊來判斷虛實,紅痢、白痢都一樣。他又說:紅痢是從小腸來的,白痢是大腸來的。
《黃帝內經》說:身體發熱就容易死亡,身體發冷就容易存活。這只是一個大概的說法,必須要結合病人的實際情況來觀察,才能做出判斷。難道沒有身體發熱卻能活下來,或身體發冷反而死亡的情況嗎?《內經》又說:先拉水瀉後拉膿血,這是脾臟的病傳到腎臟,屬於賊邪,難以治癒;先拉膿血後拉水瀉,這是腎臟的病傳到脾臟,屬於微邪,容易治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