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宿

《奇效良方》~ 卷之六十九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六十九 (1)

1. 解菰子毒及一切菌毒

上有芫花生者為末,每服一錢,新汲水下,以利為好。

白話文:

將芫荽生者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一錢,用剛汲取的新鮮水送服,以排泄通利為好。

2. 中蕈毒方

崇寧間,蘇州太平山白雲:寺,五僧行山間,得蕈一叢甚大,摘而煮食之,至夜發吐,三人急採鴛鴦草生啖,遂愈。二人不甚肯啖,吐至死。此草藤蔓而生,對開黃白花,傍水依山處皆有之,治癰疽腫毒尤妙。或服或敷,今人謂之金銀花,又曰老翁須,本草名忍冬草。

白話文:

北宋崇寧年間,蘇州太平山白雲寺有五個和尚在山間行走,發現了一大叢蕈類,就採摘來煮食。到了晚上,五人開始嘔吐。其中三人趕緊採摘鴛鴦草生吃,就痊癒了。另外二人不太願意吃,結果吐到死了。這種草是藤蔓類植物,開黃白色的對生花,在靠近水邊、依傍山的地方都有,治療癰疽腫毒的效果特別好。可以內服或外敷,現在的人稱它為金銀花,又叫老翁須,本草學裡的名字是忍冬草。

3. 石刻方

治蠱毒,宋嘉祐中,範吏部道為福州守曰,揭一方於石云:凡中蠱毒,無論年代近遠,但煮一鴨卵插銀針於內,並噙之,約一食頃,取視釵卵俱黑,即中毒也,其方用

五倍子(二兩),硫黃(末一錢),丁香,木香,麝香,輕粉(各少許),糯米(二十枚),甘草(三寸,半生半炙)

上用水十分,於瓶內煎七分,候藥面生皺皮,為熟絹濾去滓,通口服,病人平正仰臥,令頭高,覺腹中有物衝心者,三次後得大吐,出一盆桶盛之,如鰇魚之類,乃是惡物,吐後飲茶一盞,瀉亦無妨,旋煮白粥補,忌生冷油膩鮓醬十日,後服解毒丸三五丸,經旬平復。

白話文:

治療蠱毒,在宋朝嘉祐年間,范吏部當福州太守時,曾將一個藥方刻在石頭上,上面寫著:凡是中了蠱毒的人,無論時間長短,都可使用此法。取一個鴨蛋,將銀針插在蛋內,並將此蛋含在口中,大約過一頓飯的時間,取出查看,如果銀針和蛋都變黑了,就表示中了蠱毒。其藥方為:

五倍子(二兩),硫黃粉(一錢),丁香、木香、麝香、輕粉(各少許),糯米(二十粒),甘草(三寸,一半生用、一半炙用)。

將以上藥材加水十分,放在瓶子內煎煮至剩七分。等到藥液表面出現皺紋時,用熟絹布過濾掉藥渣。讓病人平躺,頭部墊高,將藥液一次喝下。如果感覺腹中有東西往上衝到心口,經過三劑藥後,會開始大量嘔吐,吐出的東西可用盆桶盛裝,看起來像魷魚之類的,就是蠱毒之物。吐完後,喝一杯茶,即使腹瀉也沒關係,之後煮白粥進補,忌吃生冷、油膩、醃漬的食物和醬料十天。之後再服用解毒丸三到五丸,經過十天左右,身體就會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