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效良方》~ 瘡診論卷之六十五 (62)
瘡診論卷之六十五 (62)
1. 瘡疹病中表里感寒或吐或利者第十二
上件藥同一處,令乾碾為細末,每服一錢或五分,煎粟米棗子湯下。
一百二十三、勻氣湯。取餘毒後調理。
桔梗(洗淨,干,五兩),甘草(炙,二兩),白乾薑(一錢),縮砂,陳皮(去白),茴香(各一兩,洗)
上為細末,每服半錢或一錢,用霜木瓜煎湯調下,或用紫蘇鹽煎湯送下。
一百二十四、豆乳散。治小兒瘡疹間,偶滑泄不止,甚者宜服之。
肉豆蔻(一枚),乳香(一豆大)
上為細末,米飲調下。
一百二十五、姜附湯。治瘡疹半出而半不出,或出盛時卻下利,肢厥嘔逆,腹脹吃噫。須急與理中丸、四逆姜附湯之類,不須疑,已試之驗也。大便自利腹脹者,是熱毒被冷所搐不能出,冷甚則為下利,其毒小得出,則為腹脹,當此以理中丸、四逆姜附湯等服之,里復溫則利止,熱毒得復出,則腹脹自消,瘡疹亦自出矣。
又有瘡疹半出半未出,或出盛時卻大便不通,小便赤澀,喘粗腹脹,而唇齒乾,口躁渴引飲譫語者,當急下之。此證是毒氣壅瘀,欲出而出不辨故腹脹,下之熱毒散,榮衛伸,則里脹消,外瘡出,合溫合下,皆得其宜,不可不述之。若下膿血而腹脹者,又非此證,宜服南金散、乳香豬血膏、理中丸、姜附湯。
方見寒門,四逆湯,方見傷寒門。
一百二十六、七珍散。調胃進食,滋養榮衛。
人參,茯苓,白朮,山藥,黃耆(蜜炙),甘草(炙),白扁豆(炒)
上等分為細末,每服抄二錢,水一盞,生薑三片,棗子一枚,同煎至六分盞,連滓溫服,不拘時候。加粟米名曰:八珍散,此藥大能進食,時人患不食,用諸藥皆不效,後用此數日,飲食大進。脾土居中,躁溫皆非所宜,但得其中,則水升火降,脾愛穀味也。
一百二十七、薤白湯。治瘡疹下利黃赤膿血及身熱。
薤白(切,半盞),豆豉(一盞),山梔子(十枚)
上用水五盞,同煎薤白爛為度,去滓,量大小服之,解去惡積也。
白話文:
第十二:瘡疹病中表里感寒或吐或利者
前面藥方磨成細粉,每次服用一錢或五分,用煮熟的米粥和棗湯送服。
一百二十三、勻氣湯:用於瘡疹痊癒後調理身體。
桔梗(洗淨曬乾,五兩)、甘草(炙甘草,二兩)、白乾薑(一錢)、縮砂仁、陳皮(去白)、茴香(各一兩,洗淨)
磨成細粉,每次服用半錢或一錢,用霜打的木瓜煎湯送服,或用紫蘇鹽湯送服。
一百二十四、豆乳散:治療小兒瘡疹期間偶爾腹瀉不止的症狀,病情嚴重者宜服用。
肉豆蔻(一枚)、乳香(一豆粒大小)
磨成細粉,用米湯送服。
一百二十五、姜附湯:治療瘡疹部分出疹,部分未出疹,或出疹盛時卻腹瀉,肢體厥冷嘔吐,腹脹打嗝的症狀。必須立即服用理中丸、四逆湯等藥物,不必懷疑,經已驗證有效。大便自行腹瀉且腹脹者,是熱毒被寒邪阻遏,無法排出,寒邪嚴重則腹瀉,毒邪少量排出則腹脹。此時服用理中丸、四逆湯等藥物,溫暖脾胃,則腹瀉停止,熱毒得以排出,腹脹自然消除,瘡疹也自然痊癒。
也有瘡疹部分出疹部分未出疹,或出疹盛時反而大便秘結,小便赤澀,呼吸粗重腹脹,嘴唇乾裂,口乾舌燥渴飲,神志不清的症狀,應立即服用瀉藥。此症是毒邪壅塞,欲出而不出導致腹脹,瀉藥可以散熱毒,使氣血流通,則里脹消退,外疹出透,溫和瀉下,都恰到好處,不可不提。如果瀉出膿血且腹脹,則不是這種症狀,應服用南金散、乳香豬血膏、理中丸、姜附湯。
四逆湯的方劑見於《傷寒論》。
一百二十六、七珍散:調理脾胃,促進進食,滋養氣血。
人參、茯苓、白朮、山藥、黃耆(蜜炙)、甘草(炙)、白扁豆(炒)
以上藥物等量磨成細粉,每次服用二錢,用水一盞,生薑三片,棗子一枚,一起煎至六分盞,連渣溫服,不拘時間。加入米粥則稱為八珍散,此藥非常有效地促進食慾,有些人食慾不振,服用其他藥物均無效,服用此藥數日後,食慾大增。脾土居中,燥熱都不可取,只有保持脾胃平和,才能水升火降,脾胃才能喜歡穀物。
一百二十七、薤白湯:治療瘡疹伴隨腹瀉,瀉出黃色或赤色膿血以及發熱的症狀。
薤白(切碎,半盞)、豆豉(一盞)、山梔子(十枚)
用水五盞,一起煎煮至薤白爛熟為止,去渣,根據病情服用,以解毒消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