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宿

《奇效良方》~ 瘡診論卷之六十五 (44)

回本書目錄

瘡診論卷之六十五 (44)

1. 病疑似間解利第二

上用荊芥少許爛研,以新井水將布帛裂過,入一滴許麻油打勻,令飲之,便不亂悶。麻豆已出,用黃蠟煎青膠水飲,即安。青膠水,乃牛皮膠也。荊芥治血風,麻子是疹子,常言風瘙癮疹,則皆出皮膚,其毒輕而浮。又以麻油打勻,此滑竅之理,又以黃蠟煎青膠水服則安,此滋血行榮衛,榮衛既順,麻疹出矣。《指迷方》荊芥湯乃消毒飲,加薄荷煎服之。

十三、羌活散。解熱散毒,治風壅欲作瘡痘者。

羌活,獨活,川芎,桔梗,蟬蛻,前胡,柴胡,地骨皮,甘草(炙),栝蔞,天麻(炙),荊芥,防風(各等分)

上為細末,每服一錢,水三分盞,薄荷三葉,盞內煎至二分,通口服,量大小加減藥水,此藥詳其藥味,治風治寒治驚,下痰涼脾,治血熱透肌,但實熱發,無所不治。如稟受怯弱,或脾胃弱,或外熱,目白睛青色,皆里無熱,不可誤用。

十四、奪命散。治瘡疹已發未發,並宜服之。

升麻,糯米,紫草,甘草(以上各半兩),木通(二錢半)

上銼為散,每服一大錢,水七分,煎四分,去滓溫服。出瘡疹熱毒熱甚者可服,解蘊熱,利小便,瘡痘初發氣盛,亦宜服。

十五、牛蒡散。涼風解毒。

上用牛蒡子,炒為末,水煎一盞服之。小兒冬月有非節之暖,及春月天氣暄暖,或甘肥之過,或重衣溫厚,幃帳周密,傷皮膚,害血脈,瘡瘍發黃,是生多疾,宜預常服之也。

十六、葛根橘皮湯。治冬溫未即病,春被積寒所折不得發,至夏熱得其寒解,冬溫始發,肌肉斑爛,癮疹如錦紋而咳,心悶,但嘔吐清汁,服此。

葛根,橘皮(去白),杏仁(去皮尖),知母,黃芩,麻黃(去節),甘草(炙)

上件銼散等分,每服抄三錢,用水一盞,同煎半盞,去渣溫服,不拘時候。

十七、薄荷散方。小兒才覺是瘡疹,宜服之。

薄荷葉(一兩),麻黃(去節),甘草(炙,半兩)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水一中盞,棗二枚,生薑三片,同煎至六分,去渣放溫,日三兩次服。此是小兒稟受壅實,毒氣甚者宜服。蓋此方云:小兒才覺是疹痘便服之。服之而汗出者,服調中散,服薄荷散。若作寒熱脈反遲者,進脫齒散以溫之。詳其理非下藥之法也。實者服之未必安,虛者服之必危殆。

白話文:

病疑似間解利第二

上用少量荊芥搗爛,用乾淨的井水浸濕布帛,滴入少許麻油調勻,讓病人飲用,就能緩解煩悶。麻疹疹子已出,用黃蠟煎煮牛皮膠水飲用,就能痊癒。所謂青膠水,就是牛皮膠。荊芥能治療血風,麻疹就是疹子,俗話說風瘙癮疹,都會出現在皮膚上,毒性較輕且浮在表面。用麻油調勻,這是潤滑經絡的道理;再用黃蠟煎煮牛皮膠水服用,就能痊癒,這是滋養血液、運行榮衛之氣,榮衛之氣通暢,麻疹就能順利排出。《指迷方》中的荊芥湯就是消毒的飲品,可以加薄荷一起煎服。

十三、羌活散:此方解熱散毒,治療風邪壅塞將要發瘡痘的症狀。

藥物組成:羌活、獨活、川芎、桔梗、蟬蛻、前胡、柴胡、地骨皮、炙甘草、栝蔞、炙天麻、荊芥、防風(各等分)

用法:將藥物研成細末,每次服用一錢,加水三分盞,再加薄荷三葉,煎至二分,溫服。藥量和水量可根據病情調整。此方藥物齊全,能治療風寒、驚癇、痰飲,還能清熱涼脾、治療血熱透肌,凡是實熱引起的疾病,大多都能治療。但如果病人體質虛弱、脾胃虛弱或外感風熱,眼白發青,都是內無實熱的表現,不可誤用。

十四、奪命散:治療瘡疹已發或未發,皆可服用。

藥物組成:升麻、糯米、紫草、甘草(以上各半兩)、木通(二錢半)

用法:將藥物研成細末,每次服用一大錢,加水七分,煎至四分,去渣溫服。瘡疹已發,熱毒較盛者可以服用,此方能解鬱熱,利小便,瘡痘初發,氣盛者也適合服用。

十五、牛蒡散:此方清熱解毒。

用法:用牛蒡子炒成藥末,用水煎一盞服用。小兒冬季過於溫暖,或春季天氣溫暖,或飲食過於肥甘,或衣著過厚,臥室密不透風,都會損傷皮膚,危害血脈,導致瘡瘍發黃,容易生病,宜預防性服用。

十六、葛根橘皮湯:治療冬季溫病尚未發作,春季受寒邪影響而不能發病,直到夏季暑熱才能使寒邪解脫,冬季溫病才開始發作,肌肉斑爛,癮疹像錦紋一樣,並伴有咳嗽、心悶,嘔吐清水,可服用此方。

藥物組成:葛根、橘皮(去白)、杏仁(去皮尖)、知母、黃芩、麻黃(去節)、炙甘草

用法:將藥物研成細末,每次服用三錢,加水一盞,煎至半盞,去渣溫服,不拘時間。

十七、薄荷散方:小兒剛感覺到是瘡疹,即可服用。

藥物組成:薄荷葉(一兩)、麻黃(去節)、炙甘草(半兩)

用法:將藥物研成細末,每次服用二錢,加水一中盞,再加紅棗二枚,生薑三片,同煎至六分,去渣溫服,每日服用三到兩次。這是針對小兒稟受壅塞,毒氣較盛者而設的方劑。此方說明:小兒一感覺到是瘡疹就應該服用。服藥後出汗的,應服用調中散;服薄荷散後,若出現寒熱交替,脈象反而遲緩的,應服用脫齒散溫和治療。詳細分析其原理,這不是瀉下藥物的方法。實證者服用未必有效,虛證者服用則必危及性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