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宿

《奇效良方》~ 瘡診論卷之六十五 (32)

回本書目錄

瘡診論卷之六十五 (32)

1. 傷寒熱毒甚則不可不發表

傷寒熱毒在表,未能作汗,或當汗而不得汗,暴熱灼於肌膚,故發斑瘡疹痘疱也。其疱色白,或赤如火丹,瘡頭瘭漿白膿者輕,若紫色作根,隱隱在肌肉者甚重。五內七竅皆有瘡,其形如豆,故以名焉。此乃傷寒發疱,小兒肌肉嬌嫩多有此,故因而及之。

白話文:

傷寒的熱毒如果很嚴重,就不能不使用發汗的方法。

傷寒的熱毒積聚在體表,還沒有辦法發汗,或是應該要發汗卻發不出來,就會讓熱氣直接燒灼皮膚,所以會出現斑點、瘡疹、痘疱這些皮膚病。這些痘疱如果顏色是白色,或是像火丹一樣紅,瘡頭有清澈的漿液或白色膿液,都算是比較輕微的;如果顏色是紫色,而且根部隱隱長在肌肉裡面,就表示病情很嚴重。五臟六腑和七竅都可能會長瘡,而且瘡的形狀像豆子一樣,所以才用「豆」來稱呼。這是因為傷寒而引起的皮膚長疱,小孩子的肌肉比較細嫩,所以更容易發生這種情況,因此要特別注意。

2. 瘡疹餘毒不盡煩渴胸滿

熱在表而生瘡疹,瘡疹已出將愈,則表雖退有餘毒在裡,則令小兒胸滿煩躁而渴,此皆失於解利,熱毒不散所致也,宜黃連散、燈心散、黃芩散、甘露散,皆可選而用之。

白話文:

小孩因為體表發熱而長出瘡疹,瘡疹快要痊癒的時候,雖然體表的熱退了,但體內仍有殘留的毒素,這會導致小孩胸悶、煩躁、口渴。這些都是因為沒有好好地疏散體內的熱毒,導致熱毒無法散去造成的。應該使用黃連散、燈心散、黃芩散、甘露散等藥方,可以選擇其中一種來使用。

3. 瘡疹不結痂疕

瘡疹因熱而出,又因太熱甚而不能結痂疕,是以內外蒸郁,無陰氣以斂之故也。前人以宣風散導之,以生犀散解之,使熱不復脹,必結痂疕矣。又有發如膿窠,不肯作靨者,調砂糖水與吃則結疕,此法須觀瘡子未出盡,切不可用。蓋瘡子初發而食甜物,如糖蜜棗柿,必瘡子入目,尤宜忌之。

此云用砂糖者,是瘡子作膿窠,毒氣已定而用之,庶不為目害矣。又有血疱出已七日不結痂疕者,宜用豬尾膏則愈矣。

白話文:

瘡疹是因為體內有熱而發出來的,又因為熱過盛,反而無法結痂。這是因為內外都像在蒸煮一樣,沒有陰氣可以收斂的緣故。以前的人用宣風散來疏導,用生犀散來化解,讓熱不再積聚膨脹,自然就能結痂了。還有一種情況,瘡像膿包一樣,卻不肯形成小疤痕,這時可以調砂糖水給病人喝,就會結痂。但這個方法必須觀察到瘡疹還沒完全發出來時,絕對不能使用。因為瘡疹剛開始發作時吃甜食,像是糖、蜂蜜、棗子、柿子等,瘡疹就會侵犯到眼睛,所以要特別忌口。

這裡說用砂糖,是指瘡已經化膿,毒氣已經穩定下來時才用,這樣就不會傷害到眼睛。還有一種情況,血泡出現七天後還不結痂,可以用豬尾膏來塗抹就會痊癒。

4. 辨瘡疹並水瘡子入大腸

疹與痘輕重不同,疹自表而出於腑則輕,痘自里而出於臟則重。世俗但見疹見痘,方知輕重,未能預知而防備。然疹與痘其初何以辨之?茅先生論有見於未然,且早晨渾身微熱,眼睛黃色,兩脅下汲汲然動,甚至發如驚風狀,亦身有大熱,手足逆冷,此病屬臟,治以獨勝散發之,以和平生津藥潤之,此必是瘡痘。

謹不可投涼藥,恐水入大腸,而痘子不出,則瀉下如赤豆汁,及朝出而暮靨,或腮頰赤色如掌大,口內有臭氣,唇焦目閉腹脹者,此必死候。此是瘡毒入里,由用利藥,裡虛毒陷入腸中,或便膿,或便赤汁,皆惡候也。且疹候早晨微熱,午後亦大熱,眼白赤色而不黃,手足冷而吐逆,此屬腑為疹。

治法如治瘡痘,若輒用利藥,變為惡候。

白話文:

疹子和痘子的嚴重程度不同,疹子是從身體表面發出來,如果只是侵犯到臟腑就比較輕微;痘子是從身體內部發出來,侵犯到內臟就比較嚴重。一般人只是看到疹子或痘子出現才知道輕重,無法事先預知和防備。那麼,疹子和痘子在初期要怎麼分辨呢?茅先生的論述認為應該要在病症還不明顯時就有所察覺,如果早上全身微微發熱,眼睛呈現黃色,兩側肋骨下方感到急促跳動,甚至出現像驚風的抽搐症狀,也可能身體發高燒,手腳冰冷,這種病是侵犯到內臟,治療要用獨勝散發散藥,再用平和滋潤的藥物來潤澤身體,這一定是瘡痘。

千萬不能使用寒涼的藥物,以免水邪侵入大腸,導致痘子無法順利發出,就會出現像紅豆汁般的腹瀉,或者早上發出來晚上就消退,或者臉頰呈現像手掌大的紅色,口中有臭味,嘴唇乾裂、眼睛閉合、腹部脹大的情況,這一定是死亡的徵兆。這是因為瘡毒侵入體內,因為使用了瀉藥,導致內部虛弱,毒素陷落到腸道中,可能會排出膿或紅色液體,這些都是不好的徵兆。另外,疹子的症狀是早上微微發熱,下午也會發高燒,眼白呈現紅色而不是黃色,手腳冰冷且有嘔吐,這屬於侵犯到臟腑,是疹子。

疹子的治療方法和瘡痘一樣,如果隨意使用瀉藥,就會轉變成不好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