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效良方》~ 卷之五十七 (1)
卷之五十七 (1)
1. 傳信方
所著法最奇。云眼淚癢,或生翳,或赤痛,並皆治之。
上用宣州黃連搗篩末,蕤核仁去皮,碾為膏,等分和合,取無蚛病干棗三枚,割頭少許留之,去卻核,以二物滿填於中,卻將割下棗頭,依前合定,以少綿裹之,惟薄為佳。大茶碗量水半碗,於銀器中文武火煎取一雞子大,以綿濾,待冷點眼,前後試數人皆應,今翳家用亦多得效,故附之。萬萬不失,有驗。
白話文:
這個方法非常神奇。說是用來治療眼睛癢、長翳(眼翳,指眼角膜上長出的薄膜)、或是紅腫疼痛等各種眼部不適。
首先,準備宣州的黃連,磨成粉末並過篩;還有蕤核仁(郁李仁)去掉外皮,搗成膏狀。將這兩種藥材等量混合均勻。再取三顆沒有蟲蛀的乾棗,將棗子頭部稍微切開,保留切下的部分,挖去棗核。接著把黃連粉和蕤核仁膏填滿棗子的空隙,再將切下的棗頭蓋回去,用少量棉花包起來,包薄一點比較好。
取半碗水(用大茶碗量),用銀製的容器,以文火和武火交替煎煮,直到水量剩下一個雞蛋大小,用棉布過濾雜質,等藥液冷卻後點入眼睛。先前試過幾個人都有效,現在民間用這個方法治眼翳的也很多,效果很好,所以記錄下來。這個方法絕對有效,請務必保存。
2. 補陽湯
治陽不勝其陰,乃陰盛陽虛,則九竅不通。今青白翳見於大眥,及足太陽。少陰經中郁遏,足厥陰肝經氣不得上通於目,故青白翳內阻也。當於太陽少陰經中九原之下,以益肝中陽氣,沖天上行,此乃先補其陽,後於足太陽、太陰標中標者頭也,瀉足厥陰,肝經火下伏於陽中,乃次治也。《內經》云:陰盛陽虛,則當先補其陽,後瀉其肝,此治法是也。
每日清晨,以腹中無宿食,服補陽湯,臨臥服益陰丸。若天色變,大寒大風,並勞役預日,飲食不調,精神不足,或氣弱俱不得服,候時氣和平,天氣如常服之,乃先補其陽,使陽氣上升,通於肝經之末,利空竅於目矣。
羌活,獨活,人參,熟地黃,黃耆(一方用黃芩),白朮,甘草(各一兩),白芍藥,澤瀉(研為末),陳皮,防風(各半兩),當歸身(去蘆,酒製),白茯苓(去皮),生地黃(炒),知母(炒,各三錢),柴胡(去苗,三兩),肉桂(去皮,一錢)
上同為粗末,每服半兩,水三盞,煎至一盞,去滓,空心宿食消盡服之。
白話文:
這個補陽湯是用來治療陽氣不足、陰氣過盛的情況,這種情況會導致身體九個孔竅不通暢。現在看到眼角出現青白色翳障,這也與足太陽、少陰經脈的鬱結有關。加上足厥陰肝經的氣無法上達眼睛,所以才會導致青白翳障在內阻礙視力。治療的重點應該放在足太陽和少陰經的源頭,在這些經脈的下部,加強肝中的陽氣,使其向上運行。這就是先補陽氣的道理。之後,再針對足太陽和太陰經的表象,也就是頭部的問題,同時疏瀉足厥陰肝經的火氣,使其向下潛藏於陽氣之中,這就是第二步的治療方法。《內經》說過,陰氣過盛陽氣不足,就應該先補充陽氣,再疏瀉肝火,這裡的治療方法就是依循這個原則。
每天早上,在肚子裡沒有殘留食物的時候服用補陽湯,睡前服用益陰丸。如果遇到天氣變化、非常寒冷、颳大風、過度勞累、飲食不規律、精神不佳或身體虛弱的情況,都不可以服用此藥。應該等到天氣平和,身體狀況正常時再服用。這樣才能先補充陽氣,讓陽氣上升,暢通到肝經的末梢,使眼睛的孔竅變得通暢。
藥方組成:羌活、獨活、人參、熟地黃、黃耆(也有人使用黃芩)、白朮、甘草(各一兩)、白芍藥、澤瀉(磨成粉)、陳皮、防風(各半兩)、當歸身(去除蘆頭,用酒製過)、白茯苓(去除外皮)、生地黃(炒過)、知母(炒過,各三錢)、柴胡(去除苗,三兩)、肉桂(去除外皮,一錢)。
將上述藥材一起磨成粗末,每次服用半兩,加入三碗水煎煮到剩下一碗,去除藥渣,在空腹且殘留食物消化完畢後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