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效良方》~ 卷之十 (4)
卷之十 (4)
1. 燥腸丸
治傷寒汗下後,大小便自利,腹中痛者。
附子(一枚,炮),乾薑(一兩),龍骨,吳茱萸,訶黎勒(去核),米殼(各半兩)
上為細末,酒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溫水下,痢止勿服。
治傷寒發汗吐下後,體虛元臟積冷,氣刺腰痛,轉動艱難。
原蠶蛾(半斤),糯米(半升)
上二味同炒,令米色焦,在後搗羅為末,每用半兩,以米醋調如稀糊,入銚子內,煎攪勻稠,乘熱攤於蠟紙上,貼痛處,以帛纏縛,冷即易之。
白話文:
燥腸丸:
治療傷寒病,在發汗或使用瀉藥後,出現大便和小便自行流出不止,腹部疼痛的情況。
使用炮製過的附子一枚、乾薑一兩、龍骨、吳茱萸、去除果核的訶黎勒、米殼各半兩。
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細末,用酒調製的糊狀物做成藥丸,大小如梧桐子。每次服用三十丸,用溫水送服。腹瀉停止後就不要再服用。
另一藥方:
治療傷寒病,在發汗、催吐或使用瀉藥後,導致身體虛弱、體內臟腑積寒,氣機不順導致腰部疼痛,轉動身體感到困難的情況。
使用原蠶蛾半斤、糯米半升。
將上述兩味藥材一同炒製,直到糯米呈現焦黃色,然後將其搗碎磨成粉末。每次取半兩,用米醋調成稀糊狀,放入鍋中加熱攪拌均勻至濃稠。趁熱攤在蠟紙上,敷貼在疼痛處,再用布帛纏繞固定。藥膏冷卻後就更換新的。
2. 杜仲酒
治傷寒後體虛,元臟挾風冷,腰膝疼痛,行履不得。
杜仲(去粗皮,炙,二兩),獨活(半兩),附子(炮裂,去皮臍),牛膝(各一兩),仙靈脾(三分)
上細銼,用生絹袋盛,以酒五升浸,密封頭,經七日後開,每日取三二合溫服,日三服,未瘥再浸服。
白話文:
這個杜仲酒可以治療傷寒過後身體虛弱,以及腎臟受到風寒侵襲引起的腰部、膝蓋疼痛,導致行走困難的狀況。
藥材包含:杜仲(去除粗糙外皮,用火烤過,二兩)、獨活(半兩)、附子(用火炮製使其裂開,去除外皮和臍,一兩)、牛膝(一兩)、仙靈脾(三分)。
將以上藥材切細,用生絹布袋裝好,放入五升酒中浸泡,密封瓶口,七天後打開。每天取三到六合(約60-120毫升)溫熱服用,一天三次。如果還沒痊癒,可以再次浸泡服用。
3. 二瀝湯
治傷寒失音不語。
竹瀝,荊瀝,梨汁(各二合)
上攪令勻,以綿濾過,分溫四服,空心日晚各一服。
白話文:
這個藥方是治療傷寒導致失聲、無法說話的狀況。
使用竹瀝、荊瀝、梨汁,各取二合(古代容量單位)。
將這三種液體攪拌均勻,用棉布過濾,分成四份,溫熱服用。早晨空腹和晚上各服用一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