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效良方》~ 卷之四十三 (2)
卷之四十三 (2)
1. 宿食內傷門(附論)
而心主火,脾主土,土性剋水,今脾虛不能克消,水飲米飲不散,上乘於心,復遇冷氣所加,致令火氣不宣,則心中淡淡然欲吐也,其脈右寸浮而大,按之反澀,尺脈亦微而澀。假若脾胃有伏熱,亦因食積不消者,身則發熱,狀似傷寒,惟身不痛為異也。大抵宿食所傷,則皆惡寒,然當分上中下三脘治之。
積物之停於中下脘者,重則依仲景法,大小承氣湯備急丹類用之,輕則以東垣枳朮等丸治之,在上脘而食物,其氣反壅塞於上,其脈氣口緊,盛於人迎兩三倍者,必以吐之。經云:上部有脈,下部無脈,其人當吐不吐者死,宜以瓜蒂散,吐去其物。
若去不盡,以消導藥磨之;若物已去,而脾胃元氣或被傷者,以東垣內傷所論,補益法中益氣等湯,是有如先食熱物而不傷,繼用寒物,因後寒食,致前食亦不消化而傷者,當詢問其寒食熱食,孰多孰少,斟酌以藥。如其寒物一分,熱物二分,則當以寒藥二分,熱藥一分,相合投之。
或先飲酒而後食寒冷,及傷熱物冰水等物者,當詢其次序多寡所傷,量其寒熱之劑,分散可也。職於醫者,宜臨證察脈,看人虛實老幼,以施治療,庶不苟且。切不可便用辛燥峻利等藥服之,求愈而反為害也,則當慎之。
白話文:
心臟屬火,脾臟屬土,土能克水。現在脾虛弱,不能消化水飲和米飲,這些積液上逆於心臟,又遇上寒邪侵襲,導致心火不能宣洩,所以心中感到空虛想吐。脈象是右寸脈浮大,按之反而澀滯,尺脈也微弱而澀滯。如果脾胃有伏熱,也是因為食積不消化所致,身體會發熱,症狀類似傷寒,但不同的是身體不痛。
總的來說,宿食導致的損傷都會惡寒,但治療時應區分上中下三脘(腹部三個部位)。
積物停留在中下脘的,病情嚴重者,按照仲景的療法,服用大小承氣湯、備急丹等藥物;病情輕者,服用東垣的枳實、白朮等藥丸治療。如果積物停留在上脘,食物的氣機反而壅塞在上,脈象是氣口緊,人迎脈強盛兩三倍,就必須催吐。經書上說:上部有脈,下部無脈,病人應該吐卻不吐,就會死亡,應該服用瓜蒂散催吐。
如果吐不乾淨,就用消導藥磨碎它;如果積物已經吐出,但脾胃元氣受損,就參考東垣《內傷雜病論》中的補益方法,服用益氣類的湯藥。如果先是吃了熱的東西沒事,接著吃冷的東西,導致之前吃的熱食也不消化而受傷,就要詢問患者寒熱飲食的多少,然後根據情況用藥。比如寒食佔一分,熱食佔二分,那就用寒涼藥二分,溫熱藥一分,合在一起服用。
或者先喝酒後吃冷食,以及受傷熱物、冰水等,都要詢問其順序和多少,然後根據寒熱情況用藥,分別治療即可。醫生應該根據實際病情,觀察脈象,判斷患者虛實、老幼,然後施治,不可草率行事。絕對不能隨便使用辛溫燥熱、峻猛攻利的藥物,以免治病不成反而加重病情,務必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