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農本草經》~ 卷三 (18)
卷三 (18)
1. 蝦蟆
味辛,寒。主邪氣,破症堅,血、癰腫、陰創。服之,不患熱病。生池澤。
《名醫》曰:一名蟾蜍,一名𪓰,一名去甫,一名苦蠪。生江湖。五月五日取,陰乾。東行者,良。
案:《說文》云:蝦,蝦蟆也;蟆,蝦蟆也;鼃,蝦蟆也;⿳亠⿻囗一电,𡹛⿳亠⿻囗一电,詹諸也。其鳴詹諸;其皮鼃鼃;其行⿱山亢⿱山亢,或作𪓰𪓿。𪓰𪓿,詹諸也。《夏小正》傳云:蜮也者,長股也,或曰屈造之屬也。《詩》曰:得此𪓰𪓿,言其行𪓿𪓿,鼁䗇,詹諸,以鳴者。
蝦蟆也。郭璞云:似蝦蟆,居陸地。《淮南》謂之去蚊。又蟼蟆,郭璞云:蛙類。《周禮》云:蟈氏。鄭司農云:蟈,讀為蜮。蜮,蝦蟆也。元謂蟈,今御所食蛙也。《月令》云:仲夏之月,反舌無聲。蔡邕云:今謂之蝦蟆。薛君《韓詩》注云:戚放蟾蜍。高誘注《淮南子》云:蟾,蠩䗐也。
又蟈,蝦蟆也。又蟾蜍,蝦蟆。又鼓造,一曰蝦蟆。《抱朴子·內篇》云:或問,魏武帝曾收左元放而桎梏之,而得自然解脫,以何法乎?《抱朴子》曰:以自解去父血。
白話文:
味道辛辣,性質寒涼。主要用於治療邪氣入侵、破除堅硬的腫塊、消散血瘀、治療癰腫、陰部瘡傷。服用後,可以不患熱性疾病。生長在池塘沼澤中。
《名醫別錄》說:又名蟾蜍,又名𪓰,又名去甫,又名苦蠪。生長在江河湖泊中。最好在五月初五採集,然後陰乾。從東邊來的(蟾蜍),藥效較好。
考證:《說文解字》說:蝦,就是蝦蟆;蟆,也是蝦蟆;鼃,也是蝦蟆;⿳亠⿻囗一电,是𡹛⿳亠⿻囗一电,也是詹諸。它們的叫聲像「詹諸」,它們的皮膚皺巴巴的,走路時一跳一跳的,有的寫作𪓰𪓿。𪓰𪓿,也是指詹諸。《夏小正傳》說:蜮這種動物,腿很長,也說是屈造這一類的。《詩經》說:抓到這種𪓰𪓿,形容牠走路一跳一跳的,還會發出「鼁䗇」的聲音,這種「詹諸」會叫。
這些都是指蝦蟆。郭璞說:牠長得像蝦蟆,但住在陸地上。《淮南子》稱牠為「去蚊」。又有一種叫蟼蟆,郭璞說:是青蛙一類的。《周禮》提到「蟈氏」。鄭司農說:「蟈」,應該讀作「蜮」。蜮,就是蝦蟆。元朝人說「蟈」,就是現在宮廷食用的青蛙。《月令》說:仲夏這個月,反舌鳥就不叫了。蔡邕說:現在把這種鳥叫做蝦蟆。薛君註解《韓詩》時說:「戚放」指的就是蟾蜍。高誘註解《淮南子》時說:蟾,就是蠩䗐。
又,蟈,也是指蝦蟆。蟾蜍,也是蝦蟆。鼓造,也被稱作蝦蟆。《抱朴子·內篇》記載:有人問,魏武帝曾經抓了左元放並用刑具鎖住他,但他卻能自己解脫,這是用了什麼法術呢?《抱朴子》回答說:那是用了解除父血束縛的方法。
2. 馬刀
味辛,微寒(《御覽》有補中二字。《大觀本》黑字)。主漏下赤白,寒熱,破石淋,殺禽獸、賊鼠。生池澤。
《吳普》曰:馬刀,一名齊蛤。神農、岐伯、桐君:咸,有毒;扁鵲:小寒,大毒。生池澤、江海。採無時也(《御覽》)。
《名醫》曰:一名馬蛤。生江湖及東海。採無時。
案:《範子計然》云:馬刀,出河東。《藝文類聚》引《本經》云:文蛤,表有文。又曰馬刀,一曰名蛤,則豈古本與文蛤為一邪?
白話文:
味道辛辣,稍微帶有寒性(《御覽》版本有「補中」二字。《大觀本》則用黑字標示)。主要治療婦女漏下赤白帶,發冷發熱,以及破除石淋(指排尿困難如石頭般阻塞),還能殺死禽獸、老鼠等害蟲。生長在池塘沼澤等潮濕地方。
《吳普》說:馬刀,又名齊蛤。神農、岐伯、桐君認為:味道鹹,有毒;扁鵲認為:藥性小寒,毒性大。生長在池澤、江海等地方。採集沒有時間限制(《御覽》)。
《名醫別錄》說:又名馬蛤。生長在江湖及東海。採集沒有時間限制。
考證:《範子計然》說:馬刀,產於河東。《藝文類聚》引用《本經》說:文蛤,表面有紋路。又說馬刀,又稱名蛤,那麼難道古本將馬刀與文蛤視為同一種東西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