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脾不統血」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4-01-15

名詞介紹


脾不統血

脾不統血是指脾的病理。脾氣虛弱,不能攝血,則血不循經。多見於慢性出血的病證,如月經過多、崩漏、便血、衄血、皮下出血等。除出血外,必兼見脾氣虛弱的一些症狀。治宜補脾攝血。常用歸脾湯之類。

脾主四肢,其華在脣。脾主統血,脾氣虛弱,則不能攝血,血不循經,而致出血。

婦人崩中,下血不止,當歸四逆湯主之。婦人崩中,下血不止,當歸芍藥散主之。此皆脾不統血之證。

脾不統血的臨床表現,除出血外,常兼見脾氣虛弱的症狀,如食少便溏、倦怠乏力、面色萎黃、舌淡苔白等。

脾不統血的治療,宜補脾攝血。常用歸脾湯、四逆散、當歸芍藥散等。

脾不統血的古籍記載

《素問·至真要大論》曰:「脾主四肢,其華在脣。」

《金匱要略》曰:「婦人崩中,下血不止,當歸四逆湯主之。」

《傷寒論》曰:「婦人崩中,下血不止,當歸芍藥散主之。」

脾不統血的現代研究

現代研究表明,脾不統血與脾臟功能低下有關。脾臟是人體最大的免疫器官,其主要功能是產生和釋放免疫細胞,清除體內的異物和有害物質。脾臟功能低下,會導致免疫力下降,從而引起出血。

脾不統血的治療,除了中醫治療外,還可以通過西醫治療,如輸血、止血藥物等。

脾不統血是一種常見的疾病,其治療方法因人而異,應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