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脾虛濕困」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4-01-15

名詞介紹


脾虛濕困

脾虛濕困,也稱為濕困脾土,是中醫學中描述脾虛導致內濕阻滯的病理現象。脾主運化水濕功能,負責胃的津液運行。當脾功能虛弱時,會導致水濕停滯,反過來又會影響脾的運化功能。臨床上,患者常出現飲食減少、胃部脹悶、大便溏瀉等症狀。治療方面,主要以健脾利濕方法為主。

病因病機

脾虛濕困主要有以下幾個病因:

  1. 飲食不節:過食生冷、肥甘厚味等食物會損傷脾胃功能,脾失健運,導致水濕停滯。
  2. 久病傷脾:長期患有其他疾病,導致脾功能受損,水濕停滯。
  3. 情志不遂:情緒壓抑會使肝失去疏泄功能,進而影響脾的健運,導致水溼停滯。
  4. 外感濕邪:受濕邪侵襲,內生濕熱,脾無法正常運化,水溼停滯。

臨床表現

脾虛濕困的臨床表現如下:

  1. 飲食減少:患者常出現胃脹、悶,食慾減退,大便溏瀉,甚至噁心欲吐。
  2. 口粘不渴或渴喜熱飲。
  3. 肢體睏倦,甚至出現浮腫現象。
  4. 舌苔厚膩,脈緩。

診斷

脾虛濕困的診斷主要根據患者的臨床表現,結閤中醫四診進行辨證。

治療方法

對於脾虛濕困,治療方法主要為健脾利濕。常用的方藥有:

  1. 參苓白朮散:具有健脾益氣、利濕滲洩的功效。適用於脾虛濕困、食少便溏、腹脹便溏、倦怠乏力等症。
  2. 藿香正氣散:具有解表化濕、理氣和中、醒脾開胃的功效。適用於外感風寒、內生濕熱、脾胃不和、食少便溏、腹脹便溏、倦怠乏力等症。
  3. 四君子湯:具有健脾益氣、和胃補中、利水滲濕的功效。適用於脾虛氣弱、食少便溏、腹脹便溏、倦怠乏力等症。

預防

脾虛濕困的預防方法如下:

  1. 飲食宜清淡,避免過食生冷、肥甘厚味等食物。
  2. 注意勞逸結合,避免過度勞累。
  3. 保持心情舒暢,避免情緒激動。
  4. 適當鍛鍊,增強體質。

脾虛濕困是中醫常見的病癥,病因病機複雜,臨床症狀各異,治療方法也不盡相同。在治療過程中,患者應該嚴格遵守醫生的指示,不要自行使用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