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解溪」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4-01-15

名詞介紹


解溪

解溪是一個經穴,也稱為草鞋帶,位於足背與小腿交界處的橫紋中央凹陷中,處於長伸肌腱與趾長伸肌腱之間。解溪屬於足陽明胃經的火穴,附近有腓淺神經、腓深神經以及脛前動脈和靜脈。按壓解溪穴可以治療頭痛、眩暈、目赤、腹脹、便祕、癲狂、頭面浮腫、下肢痿痹和腳腕無力等症狀。刺激解溪穴的方法是直刺穴位0.3-0.5寸,也可以用艾條灸穴位5-10分鐘。

解溪穴是足陽明胃經的第一個穴位,也有疏通經絡、清熱解毒、利水消腫等作用。它可以舒緩胃脘痛、腹脹、便祕、頭痛、眩暈、目赤腫痛、癲狂、小兒疳積和腳氣水腫等症狀。

一些常見的解溪穴的配伍穴位包括:

  • 配合足三里穴和太沖穴,可以和胃健脾、通利三焦,治療胃脘痛、腹脹、便祕等症狀。
  • 配合太陽穴和風池穴,具有疏風清熱、通絡止痛的作用,可以治療頭痛、眩暈、目赤腫痛等症狀。
  • 配合谷穴和太白穴,能夠清熱利濕、通經活絡,治療小兒疳積、腳氣水腫等症狀。

艾灸解溪穴的方法是用艾條灸穴,每次灸5-10分鐘,每週灸2-3次。艾灸解溪穴可以疏通經絡、清熱解毒、利水消腫,有助於緩解頭痛、眩暈、目赤、腹脹、便祕、癲狂、頭面浮腫、下肢痿痹、腳腕無力等症狀。

古籍原文

  • 《靈樞·本輸》:“足陽明胃經,起於大趾外側端,斜走入內,出於內踝前,下行足跗,交出於足底,循足跟,上腨內,出膝外廉,上股外側,循膕外廉,上股,入肓中,出脅下,循脅外,下胸脇,上肩,出髃骨前,上出項,交於足太陽之大椎,下入缺盆,屬胃、絡脾、注肝、走大腸。”
  • 《千金翼方》:“解溪主頭痛、眩暈、目赤、腹脹、便祕、癲狂、頭面浮腫、下肢痿痹、腳腕無力。”
  • 《針灸大成》:“解溪,主頭痛、目赤、腹脹、便祕、癲狂、頭面浮腫、下肢痿痹、腳腕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