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肩髎」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4-01-15

名詞介紹


肩髎穴

肩髎,是一個經穴名,出自《針灸甲乙經》。它屬於手少陽三焦經。位於肩部的肩髃後方,在臂外展時,被呈現在肩峯後下方的凹陷處。肩髎穴擁有腋神經肌支和旋肱後動脈肌支。常用於治療肩臂痛、上肢麻痺或癱瘓,以及肩關節周圍炎等症狀。針刺的深度為1-1.5寸,艾炷灸時間為3-5壯,或者艾條灸時間為5-15分鐘。

解剖

肩髎穴位於肩部,具體位置為肩髃的後方,臂部外展時,在肩峯的下方呈現凹陷處。在解剖學上,該穴位之後有三角肌,深層則有岡上肌。此外,它還有旋肱後動脈肌支以及腋神經肌支。

主治

肩髎穴主要用來治療肩臂痛、上肢麻痺或癱瘓,以及肩關節周圍炎等疾病。

操作

針刺時,需深刺1-1.5寸。艾炷灸時間為3-5壯,艾條灸時間為5-15分鐘。

穴名解說

肩指的是穴位所在部位為肩部,髎則指的是穴位具有凹陷的形狀。肩髎穴的名稱表示肩部有一個凹陷如孔隙的穴位。該穴位位於肩部,在臂部外展時,在肩峯的下方呈現凹陷處,因此得名肩髎。

古籍摘錄

《針灸甲乙經》中記載:“肩髎,在肩髃後方,當臂外展時,於肩峯後下方呈現凹陷處。”

現代研究

現代研究表明,肩髎穴具有鎮痛、抗炎、改善局部血液循環的作用。

配伍穴位

肩髎穴可以與肩井穴、曲池穴配合使用,具有疏通經絡、緩解肩臂疼痛的功效。

肩髎穴和天宗穴、肩貞穴搭配使用,可以舒筋活絡,緩解肩臂疼痛。

肩髎穴也可以與曲池穴、肩貞穴組合使用,具有鎮痛、抗炎、改善局部血液循環的作用。

注意事項

肩髎穴位於肩部,屬於重要的穴位,針刺時不能隨意操作。如果操作不慎,可能引起肩部疼痛、麻木等不適症狀。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