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風寒濕痹」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3-11-20

名詞介紹


風寒濕痹,病證名。見《聖濟總錄[1]》卷二十。因風寒濕三氣雜至,致氣血鬱滯,證見身重而痛,四肢拘攣[2],甚則走註疼痛,或手足麻木[3]等。治宜祛風散利濕,用三痹湯蠲痹湯等方。

風寒濕痹是一種由於風寒濕三氣雜至,導致氣血鬱滯[4]而引起的疾病。主要症狀是身體沉重、疼痛,四肢拘攣,嚴重時還會出現走路不便、手足麻木等症狀。治療上以祛風散寒利濕為主,常用三痹湯、蠲痹湯等方劑[5]

風寒濕痹的病因是風寒濕三氣雜至,導致氣血鬱滯。風寒濕三氣是指風、寒、濕三種外邪。風邪主動,寒邪[6]主收,濕邪主重。當風寒濕三氣同時侵襲人體,就會導致氣血鬱滯,出現一系列的臨床症狀。

風寒濕痹的臨床表現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 身體沉重、疼痛:風寒濕痹患者常常會感到身體沉重,四肢酸痛。疼痛的部位多見於腰背、四肢、關節等處。
  2. 四肢拘攣:風寒濕痹患者的四肢常常會出現拘攣、麻木的症狀。嚴重時,患者甚至會出現走路不便、手足不能活動的情況。
  3. 走註疼痛:風寒濕痹患者還可能出現走註疼痛的症狀。走註疼痛是指患者在行走時,關節會出現疼痛的症狀。
  4. 手足麻木:風寒濕痹患者還可能出現手足麻木的症狀。手足麻木的部位多見於手指、腳趾等處。

風寒濕痹的治療以祛風散寒利濕為主。常用三痹湯、蠲痹湯等方劑。三痹湯由羌活防風獨活蒼朮白朮甘草細辛川芎當歸白芍天麻、牛膝、木瓜威靈仙秦艽防己黃柏蒼耳子白花蛇舌草土茯苓薏苡仁澤瀉滑石、甘草等組成。蠲痹湯由羌活、防風、獨活、蒼朮、白朮、甘草、細辛、川芎、當歸、白芍、天麻、牛膝、木瓜、威靈仙、秦艽、防己、黃柏、蒼耳子、白花蛇舌草、土茯苓、薏苡仁、澤瀉、滑石、甘草等組成。

風寒濕痹的預防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 注意保暖,避免受寒。
  2. 注意飲食,避免吃生冷、油膩、辛辣的食物。
  3. 適當鍛鍊,增強體質。
  4. 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避免情緒波動。

風寒濕痹是一種常見的疾病,如果出現相關症狀,一定要及時就醫,以免耽誤病情。

參考資訊


  1. 聖濟總錄 - A+醫學百科

  2. 拘攣 - A+醫學百科

  3. 手足麻木_百度百科

  4. 氣血不足危害大 身體出現5個訊號要注意了(組圖) | 血液 | 女性氣血缺乏 | 新唐人中文電視台在線

  5. 方剂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6. 寒邪 - 医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