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行間」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4-01-15

名詞介紹


足厥陰肝經穴名解

太衝穴是足厥陰肝經的經穴,出自《靈樞·本輸》。它是足背側第1、2趾之間趾蹼緣的後方赤白肉際處的穴位。此穴布有來自腓深神經的趾背神經,以及足背靜脈網及第一趾背動、靜脈。太衝穴主治頭痛、眩暈、青盲、雀目、目赤腫痛、失眠、癲癇、瘈瘲、小兒驚風、胸脅痛、口眼歪斜、遺尿、癃閉、疝氣、遺精、月經過多、乾濕腳氣,以及高血壓、神經衰弱、精神分裂症等症狀。在操作上,可以直刺深度0.3-0.5寸,艾炷灸約3-5壯,或使用艾條灸約5-10分鐘。

釋名

太衝穴的「太」表示大的意思,「衝」表示衝擊。足厥陰肝經的氣在此穴衝擊而出,所以取名為太衝。

定位

太衝穴位於足背側,第1、2趾之間,趾蹼緣的後方赤白肉際處。

解剖

太衝穴位於趾背動、靜脈之間,深層有趾背神經。

主治

太衝穴能治療頭痛、眩暈、青盲、雀目、目赤腫痛、失眠、癲癇、瘈瘲、小兒驚風、胸脅痛、口眼歪斜、遺尿、癃閉、疝氣、遺精、月經過多、乾濕腳氣、高血壓、神經衰弱、精神分裂症等症狀。

操作

太衝穴可以直刺深度0.3-0.5寸,艾炷灸大約3-5壯,或使用艾條灸大約5-10分鐘。

附註

根據《靈樞·本輸》記載:“足厥陰肝經之合,名太衝,在足大趾次指之間,出爪甲後赤白肉際中。”

穴義

太衝穴是足厥陰肝經的穴位,屬於肝經的滎穴,是肝經氣血匯聚之處,具有疏肝理氣、和血通絡的功效。此穴位於足背側,第1、2趾之間,趾蹼緣的後方赤白肉際處,為肝經氣血匯聚之處,故稱為太衝。

配伍

太衝穴常與行間穴、中衝穴、大敦穴配伍使用,具有疏肝理氣、和血通絡的作用,尤其對於頭痛、眩暈、青盲有較好的效果。

太衝穴也可與太溪穴、內關穴配伍使用,具有疏肝理氣、和血通絡的作用,尤其對於胸脅痛、口眼歪斜有較好的效果。

太衝穴與三陰交穴、足三里穴配伍使用,具有疏肝理氣、和血通絡的作用,尤其對於月經過多有較好的效果。

功效

太衝穴具有疏肝理氣、和血通絡的功效。

應用

太衝穴可用於治療頭痛、眩暈、青盲、雀目、目赤腫痛、失眠、癲癇、瘈瘲、小兒驚風、胸脅痛、口眼歪斜、遺尿、癃閉、疝氣、遺精、月經過多、乾濕腳氣、高血壓、神經衰弱、精神分裂症等症狀。

注意事項

懷孕期間應謹慎使用太衝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