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胃熱」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4-01-15

名詞介紹


胃熱

胃熱是指當熱邪入侵胃部,或是情緒不順暢、壓力過大導致氣鬱化為火熱,或是飲食過量辛辣食物導致胃中火熾的症狀。主要症狀有胃脘部位的灼痛、吞酸嘈雜、口渴口臭、可能有渴望冷飲、容易消化、容易飢餓、牙齦腫痛、口腔潰瘍、小便偏少且帶有紅色、大便難解、舌頭紅腫、脈搏偏數等。治療上主要以清胃瀉火為主。

病因病機

  1. 熱邪入侵胃部:外界的熱邪侵入胃部,或是內部產生的熱邪都有可能引起胃熱的情況。
  2. 情緒不順暢:情緒不甚舒暢,導致肝氣鬱結,長久下去則可能形成火熱上攻至胃部,也會導致胃熱的發生。
  3. 氣鬱化為火熱:體質本就偏向陽盛、或飲食過量辛辣食物,會對脾胃造成傷害,導致氣鬱化為火熱上升至胃部,也可能導致胃熱的發生。

臨床表現

胃熱的臨床症狀主要有以下幾點:

  1. 胃脘灼痛:胃熱時的主要症狀,胃脘部位會感到灼熱疼痛,可能伴隨著吞酸、嘈雜、噯氣等症狀。
  2. 口渴口臭:胃熱患者常常感到口渴,口中容易產生苦味、黏膩感,且有異味。
  3. 消化旺盛:胃熱患者可能食慾旺盛,吃得多,但仍然感到飢餓。
  4. 牙齦腫痛、口腔潰瘍:胃熱患者可能出現牙齦腫痛、口腔潰瘍等症狀。
  5. 小便偏少、帶有紅色:胃熱患者的小便可能顏色偏紅且量少。
  6. 大便困難:胃熱患者可能有大便不暢順的現象。
  7. 舌頭紅腫、脈搏偏快:胃熱患者的舌頭會呈現紅腫的狀態,舌苔薄黃;脈搏數目也可能偏快。

診斷

胃熱的診斷主要是根據患者的臨床表現,再配合觀察舌苔、脈象等進行綜合判斷。

治療

胃熱的治療主要以清胃瀉火為主,可以選用以下的中藥:

  1. 黃連: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功效。
  2. 黃芩: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功效。
  3. 黃柏: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功效。
  4. 白朮: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的作用。
  5. 茯苓:具有利水、滲濕、健脾、和胃的作用。
  6. 甘草:有舒緩、和中、調和藥性的作用。

預防

  1. 飲食宜清淡,避免攝取辛辣、油膩、生冷等刺激性食物。
  2. 保持心情舒暢,避免情緒激動。
  3. 適當運動,增強身體素質。
  4. 定期體檢,早期發現問題,並進行早期治療。

結語

胃熱是一種常見的胃部疾病,其主要症狀包括胃脘部位的灼熱疼痛、吞酸、口渴口臭、食慾旺盛、牙齦腫痛、口腔潰瘍、小便偏少且帶紅、大便困難等。胃熱的治療主要以清胃瀉火為主,可以選用黃連、黃芩、黃柏、白朮、茯苓、甘草等中藥。在預防方面,飲食宜清淡,避免攝取辛辣、油膩、生冷等刺激性食物,保持心情舒暢,避免情緒激動,適當運動,增強身體素質,並定期進行體檢,早期發現問題,進行早期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