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cient Disease Acupuncture Treatment
中醫古典籍記載「脾虛腹脹」的經絡穴道清單(附原文)
脾虛腹脹是中醫的常見病證,多由飲食不節、勞倦過度、久病久痛等因素引起。主要表現為腹脹、食少、乏力、大便溏薄等症狀。
脾虛腹脹的病機主要在於脾虛失運,導致水濕停聚、氣機不暢。脾虛則運化失職,水濕不能輸布,聚集於中焦,形成腹脹;脾虛則升降失調,氣機不暢,則可出現腹脹、食少、乏力等症狀。
脾虛腹脹的治療,以健脾益氣、行氣消脹為主。常用方藥有:
- 參苓白朮散:具有健脾益氣、和胃消脹的功效,適用於脾虛腹脹、食少乏力、大便溏薄等症狀。
- 香砂六君子湯:具有健脾和胃、理氣消脹的功效,適用於脾虛腹脹、食少腹痛、大便溏薄等症狀。
- 四君子湯:具有健脾益氣、和胃補虛的功效,適用於脾虛氣虛、食少乏力、大便溏薄等症狀。
脾虛腹脹的患者,平時應注意飲食調理,少吃生冷油膩、辛辣刺激的食物,多吃易消化、富含維生素的食物。此外,還應注意勞逸結合,避免過度勞累。
脾虛腹脹是中醫的常見病證,如果出現相關症狀,應及早到醫院就診,以免延誤病情。相關經絡穴道清單及中醫典籍原文如下: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