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和髎

SJ22

英文名稱Erheliao

位置鬢髮後際,平耳廓根前,當顳淺動脈後緣

所屬經絡手少陽三焦經

別名禾髎,和髎,耳禾髎

可灸

最後更新日:2022-12-11

穴名介紹


和,指和諧。髎,指骨旁空隙。本穴在適當耳廓根前。顴骨上方空隙處,具有通氣機、利耳竅、恢復調和聽力的作用。

解剖位置


  • 手少陽三焦經的穴道:耳和髎穴
  • 此穴位於顳肌區域,周圍有顳淺動脈與靜脈。
  • 穴道附近分布著耳顳神經的分支,以及面神經的顳支部分。

針刺方法


避開動脈,斜刺0.1~0.3寸

穴道介紹


耳和髎穴功效「消腫止痛,聰耳寧神」。主治頭痛、耳鳴,牙關緊閉、口眼歪斜、鼻腫痛、面神經麻痹、面肌痙攣,三叉神經痛,顳顎關節炎。

現代研究發現針刺耳和髎穴可冶療急性扁桃體炎。

穴道配伍


耳和髎穴位於耳後,乳突後下方,當耳垂與下頜角之間凹陷處。其經絡循行屬足少陽膽經,與頭面部經絡及臟腑關係密切,故具有疏通經絡、調和氣血、鎮靜止痛等功效。以下分析其常用配伍:

1. 治耳鳴:配翳風、聽宮、太溪

  • 原理: 耳鳴多因肝腎陰虛、氣血不足或肝膽火旺所致。耳和髎穴通利耳竅,配合翳風穴(疏通經絡,散風止痛)、聽宮穴(調理耳部經絡)、太溪穴(滋補腎陰),共同達到清熱瀉火、滋陰補腎、通利耳竅的目的,從而緩解耳鳴。

2. 治面癱:配頰車、地倉、陽白

  • 原理: 面癱多因風邪侵襲、經絡阻滯所致。耳和髎穴疏通經絡,配合頰車穴(疏通面部經絡)、地倉穴(調和氣血)、陽白穴(疏通陽明經氣),共同達到疏通經絡、活血化瘀、恢復面部肌肉功能的作用。

3. 治偏頭痛:配風池、太陽、印堂、足臨泣

  • 原理: 偏頭痛多因肝陽上亢、氣血瘀滯所致。耳和髎穴鎮靜止痛,配合風池穴(疏通經絡,散風止痛)、太陽穴(疏通經絡,清熱解毒)、印堂穴(寧心安神)、足臨泣穴(疏通肝經,平肝熄風),共同達到清肝瀉火、疏通經絡、鎮靜止痛的目的。

4. 治三叉神經痛:配下關、四白、攢竹、夾承漿、頰車、地倉、合谷、內庭、太衝

  • 原理: 三叉神經痛多因肝火旺盛、氣血瘀滯所致。耳和髎穴鎮痛,配合其他穴位多角度調理肝膽、面部經絡氣血,達到清熱瀉火、活血化瘀、止痛的目的。此配伍較為複雜,涉及多個經絡臟腑。

5. 治耳聾:配養老、完骨

  • 原理: 耳聾多因腎氣虛弱、經絡阻塞所致。耳和髎穴通利耳竅,配合養老穴(補益腎氣)、完骨穴(疏通經絡),共同達到補腎益精、通利耳竅的目的。

6. 治牙痛、下頜關節炎:配下關、合谷

  • 原理: 牙痛、下頜關節炎多因經絡不通、氣血瘀滯所致。耳和髎穴鎮痛,配合下關穴(治療口眼歪斜,面部疼痛)、合谷穴(疏通經絡,調和氣血),共同達到疏通經絡、活血化瘀、止痛的目的。

7. 治口眼斜:配太陽、顴髎、絲竹空

  • 原理: 口眼斜多因經絡不通、氣血瘀滯所致。耳和髎穴疏通經絡,配合太陽穴、顴髎穴、絲竹空穴等共同調理面部經絡,達到疏通經絡、活血化瘀、恢復面部肌肉功能的目的。

Youtube影片


載入中...

穴道主治疾病


內分泌、營養與新陳代謝疾病

  • 高血脂

神經系統疾病

  • 小兒驚巒
  • 偏頭痛
  • 頭痛

耳與乳突疾病

  • 耳鳴
  • 耳聾
  • 中耳炎

消化系統疾病

  • 牙齦腫脹痛
  • 慢性肝炎

肌肉骨骼系統與結締組織疾病

  • 顳顎關節痛

艾灸刮痧


艾灸或遠紅外線加熱「耳和髎穴」方法:

艾灸

  1. 準備工作:
    • 選擇適當大小的艾條或艾柱。
    • 清潔耳和髎穴周圍皮膚,保持乾燥。
    • 確定耳和髎穴位置。
  2. 艾灸操作:
    • 將艾條或艾柱點燃,並在耳和髎穴上懸灸,距離皮膚約2-3釐米。
    • 感受溫熱,保持舒適的溫度。
    • 灸至皮膚微紅,或有溫熱感即可。
    • 一般每次灸10-15分鐘,每日或隔日1次。

遠紅外線加熱(使用神燈)

  1. 準備工作:
    • 選擇適當功率的神燈,並確保燈罩完好。
    • 清潔耳和髎穴周圍皮膚,保持乾燥。
    • 確定耳和髎穴位置。
  2. 遠紅外線加熱操作:
    • 將神燈距離耳和髎穴約20-30釐米,保持燈光直射穴位。
    • 感受溫熱,保持舒適的溫度。
    • 加熱10-15分鐘,每日或隔日1次。

注意事項:

  • 施術者應熟悉穴位位置,避免誤灸。
  • 施術過程中,若感到疼痛或不適,應立即停止。
  • 艾灸時,應注意避免燙傷,可使用艾灸盒或隔熱材料。
  • 遠紅外線加熱時,應注意距離,避免過度熱敷,以免造成皮膚灼傷。
  • 孕婦、經期女性、皮膚破損者,以及對艾灸或遠紅外線敏感者,應慎用或避免使用。
  • 如有其他疾病或特殊情況,應諮詢專業醫護人員。

按摩推拿


按摩耳和髎穴方法:

  1. 準備姿勢: 舒適地坐或躺下,放鬆肩頸。
  2. 找到穴位: 用食指或中指,輕輕觸摸鬢髮後際,平耳廓根前的位置,即可找到耳和髎穴。
  3. 雙手點按: 用兩手食指或中指同時點按左右兩邊的耳和髎穴。
  4. 順時針按揉: 以中等力度,順時針方向勻速按揉100下。
  5. 逆時針按揉: 繼續以中等力度,逆時針方向勻速按揉100下。
  6. 重複次數: 完成上述步驟為一次,每天按揉3-4次。

古代中醫典籍摘錄


  1. 針灸甲乙經》:「頭重,頷痛,引耳中憹憹嘈嘈,和窌主之。...原文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