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機

《金匱玉函經》~ 《金匱玉函經》卷第七 (4)

回本書目錄

《金匱玉函經》卷第七 (4)

1. 方藥炮製

麻黃升麻湯方(第二十六)

麻黃(二兩半),升麻,當歸(各一兩六銖),黃芩,萎蕤,知母(各十八銖),石膏(碎,綿裹),甘草(炙),桂枝,芍藥,乾薑,白朮,茯苓,麥門冬(去心,各六銖)

上十四味,㕮咀,以水一斗,先煮麻黃一二沸,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渣,分溫三服,一飯間,當出汗愈。

大青龍湯方(第二十七)

麻黃(六兩),桂枝(二兩),甘草(二兩,炙),石膏(雞子大,碎,綿裹),杏仁(四十枚),生薑(三兩),大棗(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覆令汗出,多者溫粉撲之,一服汗者,停後服,若復服,汗多亡陽,遂虛,惡風煩躁,不得眠。

小青龍湯方(第二十八)

麻黃,芍藥,細辛,桂枝,乾薑,甘草,五味子(碎),半夏(各半升)

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渴者去半夏加栝樓根三兩。微利去麻黃加蕘花如雞子,熬令赤色。噎者去麻黃加附子一枚炮。小便不利,少腹滿者去麻黃加茯苓四兩。喘者去麻黃加杏仁半升。(蕘花不治利,麻黃定喘,今反之者,疑非仲景意。)

小建中湯方(第二十九)

桂枝,甘草(炙),生薑(各三兩),芍藥(六兩),大棗(十二枚),膠飴(一升)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內膠飴,更上火消解,溫服一升。嘔家不可服,以甘故也。

小柴胡湯方(第三十)

柴胡(半斤),黃芩,人參,甘草,生薑(各三兩),半夏(半升),大棗(十二枚)

上七味,㕮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煮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若胸中煩,不嘔者,去半夏、人參加栝蔞實一枚。若渴者,去半夏加人參,合前成四兩半,栝蔞根四兩。若腹中痛者,去黃芩加芍藥三兩。若脅下痞堅者,去大棗加牡蠣四兩。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黃芩加茯苓四兩。

若不渴,外有微熱者,去人參加桂三兩,溫覆微發其汗。若咳者,去人參、大棗、生薑,加五味子半升,乾薑二兩。

柴胡桂枝幹薑湯方(第三十一)

柴胡(半斤),桂枝(三兩),乾薑(二兩),甘草(二兩,炙),牡蠣(二兩,熬),栝蔞根(四兩),黃芩(三兩)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初服微煩,復服汗出愈。

柴胡桂枝湯方(第三十二)

柴胡(四兩),黃芩,人參(各一兩半),半夏(二合半),甘草(一兩,炙),桂枝,芍藥,生薑(各一兩半),大棗(六枚)

上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法滓,溫服一升。

白話文:

麻黃升麻湯方

麻黃(約150克),升麻、當歸(各約90克),黃芩、萎蕤、知母(各約30克),石膏(搗碎,用棉布包起來),甘草(炙烤過)、桂枝、芍藥、乾薑、白朮、茯苓、麥門冬(去心,各約15克)

以上十四味藥材,稍微搗碎,加水約2000毫升,先煮麻黃,稍微沸騰一兩次後,撈去浮沫,再加入其他藥材一起煮,煮至剩約600毫升,濾去藥渣,分成三次溫服,在吃飯中間服用,應該會出汗而痊癒。

大青龍湯方

麻黃(約360克),桂枝(約120克),甘草(炙烤過,約120克),石膏(雞蛋大小,搗碎,用棉布包起來),杏仁(40顆),生薑(約180克),大棗(12顆)

以上七味藥材,加水約1800毫升,先煮麻黃,煮到水量減少約400毫升,撈去浮沫,再加入其他藥材一起煮,煮至剩約600毫升,濾去藥渣,溫服約200毫升,服用後蓋上被子幫助發汗,如果汗出太多,可以用溫粉撲在身上,如果服一次就出汗了,就停止服用,如果再服,汗出過多會導致陽氣耗竭,反而變得虛弱、怕冷、煩躁、睡不著。

小青龍湯方

麻黃、芍藥、細辛、桂枝、乾薑、甘草、五味子(搗碎)、半夏(各約100毫升)

以上八味藥材,加水約2000毫升,先煮麻黃,煮到水量減少約400毫升,撈去浮沫,再加入其他藥材一起煮,煮至剩約600毫升,濾去藥渣,溫服約200毫升。如果口渴,去掉半夏,加入栝樓根約60克。如果稍微腹瀉,去掉麻黃,加入蕘花,像雞蛋大小,煎煮至紅色。如果感覺噎住,去掉麻黃,加入附子一枚,炮製過。如果小便不暢,小腹脹滿,去掉麻黃,加入茯苓約120克。如果喘氣,去掉麻黃,加入杏仁約100毫升。(蕘花不治療腹瀉,麻黃能平喘,現在反而這樣用,恐怕不是張仲景的意思。)

小建中湯方

桂枝、甘草(炙烤過)、生薑(各約60克),芍藥(約120克),大棗(12顆),膠飴(約200毫升)

以上六味藥材,加水約1400毫升煮,煮至剩約600毫升,濾去藥渣,加入膠飴,再次加熱使其溶解,溫服約200毫升。容易嘔吐的人不宜服用,因為膠飴是甜的。

小柴胡湯方

柴胡(約250克),黃芩、人參、甘草、生薑(各約60克),半夏(約100毫升),大棗(12顆)

以上七味藥材,稍微搗碎,加水約2400毫升煮,煮至剩約1200毫升,濾去藥渣,再煮至剩約600毫升,溫服約200毫升,一天三次。如果胸中煩悶,不嘔吐,去掉半夏和人參,加入栝樓實一顆。如果口渴,去掉半夏,加入人參,和之前的量加起來共約90克,再加入栝樓根約80克。如果腹痛,去掉黃芩,加入芍藥約60克。如果脅下脹滿堅硬,去掉大棗,加入牡蠣約80克。如果心悸,小便不暢,去掉黃芩,加入茯苓約80克。

如果沒有口渴,但身體有輕微發熱,去掉人參,加入桂枝約60克,蓋上被子微微發汗。如果咳嗽,去掉人參、大棗、生薑,加入五味子約100毫升,乾薑約40克。

柴胡桂枝乾薑湯方

柴胡(約250克),桂枝(約60克),乾薑(約40克),甘草(炙烤過,約40克),牡蠣(約40克,炒過),栝樓根(約80克),黃芩(約60克)

以上七味藥材,加水約2400毫升煮,煮至剩約1200毫升,濾去藥渣,再煎煮至剩約600毫升,溫服約200毫升,第一次服藥後會稍微感到煩躁,再次服藥後會出汗而痊癒。

柴胡桂枝湯方

柴胡(約160克),黃芩、人參(各約30克),半夏(約50毫升),甘草(炙烤過,約20克),桂枝、芍藥、生薑(各約30克),大棗(6顆)

以上九味藥材,加水約1400毫升煮,煮至剩約600毫升,濾去藥渣,溫服約200毫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