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匱玉函經》~ 《金匱玉函經》卷第七 (1)
《金匱玉函經》卷第七 (1)
1. 《金匱玉函經》卷第七
2. 方藥炮製
凡野葛不入湯,入湯則殺人,不謂今葛根也。凡半夏不㕮咀,以湯洗十數度,令水清滑盡,洗不熟有毒也。茱萸、椒之類,不㕮咀。生薑一斤,出汁三合半,生薑皆薄切之,乃搗絞取汁,湯成乃熟煮,如升數,無生者,用乾者一兩當二兩。附子、大黃之類,皆破解,不㕮咀,或炮或生,皆去黑皮,刀刮取里白者,故曰中白。
用木芍藥刮去皮。大棗擘去核。厚朴即斜削如脯法。桂削去皮,用里黑潤有味者為佳。細辛斬折之,麻黃亦折之,皆先煮數沸,生則令人煩,汗出不可止,折節益佳。用桃核、杏核,皆須泡去皮乃熬,勿取兩人者,作湯不熬。巴豆去皮心,復熬變色。瞿麥、小草,斬折不㕮咀。
石葦手撲,速吹去毛盡,曝令燥,復撲之,不盡令人淋。藜蘆去頭毛。葶藶皆熬黃黑色,巴豆、桃仁、杏仁,皆不可從藥,別搗令如膏,乃稍納藥末中,更下粗羅。凡㕮咀藥,欲如大豆,粗則藥力不盡。凡煎藥皆去沫,沫濁難飲,令人煩。膠,乃成下,去滓,乃納之,飴亦然。
凡丸藥,膠炙之乃可搗。用膠,炙令盡沸,凡搗丸藥,欲各異搗,藥有難易搗耳。凡煮藥用遲火,火駛藥力不出盡,當以布絞之,綿不盡汁也。凡篩藥欲細篩,篩訖更合治之。和調蜜丸者,益杵數為佳。凡散石藥,以藥計分之,下絹篩佳。散藥粗篩佳,凡作膏欲生,熟則力少。
桂枝湯方(第一)
桂枝(三兩),芍藥(三兩),甘草(二兩,炙),生薑(三兩,切),大棗(十二枚,擘)
上五味,㕮咀三物,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須臾飲熱粥一升余,以助藥力,溫覆令汗出,一時許益佳,若不汗,再服如前,又不汗,後服當小促其間,令半日許,三服盡。病重者,一日一夜服,晬時觀之,服一劑盡,病證猶在,當復作服。若汗不出者,服之二三劑,乃解。
桂枝麻黃各半湯方(第二)
桂枝(一兩十戒嚴銖),芍藥,生薑,甘草(炙),麻黃(各一兩),大棗(四枚),杏仁(二十四枚)
上七味,㕮咀,以水五升,先煮麻黃一二沸,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一升八合,去滓,溫服六合。本方二湯各三合,併為六合,頓服,今裁為一方。
桂枝二麻黃一湯方(第三)
桂枝(一兩十六銖),芍藥(一兩六銖),麻黃(十六銖),生薑(一兩六銖),杏仁(十六枚),甘草(一兩二銖),大棗(五枚)
上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黃一二沸,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一升,本方桂枝湯二分,麻黃湯一分,合為二升,分再服,今合為一方。
桂枝二越婢一湯方(第四)
桂枝,芍藥,甘草,麻黃(各十八銖),生薑(一兩三銖),大棗(四枚),石膏(二十四銖)
白話文:
方藥炮製
一般的野葛不能直接入湯藥煎煮,直接煮會導致人死亡,這不是現在說的葛根。半夏必須經過處理,不能直接嚼碎,要用熱水清洗十幾次,直到水變得清澈不再滑膩,沒有洗乾淨會有毒性。吳茱萸、花椒之類的藥材,不能直接嚼碎。生薑一斤,能榨出三合半的薑汁,生薑都要切成薄片,然後搗碎擠壓取汁,在湯藥快煮好的時候再加入,如果以升來計算用量,不能用生的薑汁,用乾薑的話,一兩等於兩兩的生薑。附子、大黃之類的藥材,都要切開,不能直接嚼碎,可以炮製或者直接生用,都要去掉黑色的外皮,用刀刮取裡面的白色部分,所以稱作中白。
木芍藥要刮去外皮。大棗要剝開去掉棗核。厚朴要像做肉乾一樣斜著削。桂皮要削去外皮,用裡面黑色潤澤有香味的比較好。細辛要斬斷,麻黃也要折斷,這些藥材都要先煮幾次,生用的話會讓人煩躁,汗流不止,折斷之後效果更好。桃核、杏核都要浸泡去皮之後再熬煮,不能用兩個一起熬,做湯藥時也不要熬煮。巴豆要去掉外皮和內部的果心,然後再熬到變色。瞿麥、小草,要斬斷但不能嚼碎。
石葦要用手拍打,快速吹去上面的毛,曬乾後再拍打,毛不去除乾淨會讓人小便不暢。藜蘆要去掉頭上的毛。葶藶子要熬製到黃黑色,巴豆、桃仁、杏仁,都不能直接入藥,要另外搗成膏狀,然後慢慢加入藥末中,再用粗的篩子過濾。凡是需要嚼碎的藥材,大小要像黃豆一樣,太粗的話藥力就發揮不出來。所有煎煮的藥都要去除浮沫,浮沫渾濁難以下嚥,會使人煩躁。膠,要等到藥煮好快要起鍋時再加入,去除藥渣後再加入,飴糖也是這樣。
凡是製作丸藥,膠要烤過才能搗碎。用膠時,要烤到完全融化沸騰,凡是搗藥製作丸藥,各種藥材要分開搗,藥材有難易搗碎之分。凡是煮藥要用小火,火太大的話藥力就不能完全釋放出來,要用布來過濾,用棉的話不能完全濾出藥汁。凡是篩藥要用細篩,篩過之後還要混合均勻。用蜂蜜調和製作丸藥,搗杵的次數越多越好。凡是散狀的礦物藥材,要按照藥材的劑量分好,用絹篩過濾比較好。散狀的藥材用粗篩過濾就好,凡是製作藥膏要用生的藥材,熟的話藥力會減弱。
桂枝湯方(第一)
桂枝(三兩),芍藥(三兩),甘草(二兩,炙烤過),生薑(三兩,切片),大棗(十二枚,掰開)
以上五味藥材,把其中三種藥材嚼碎,用水七升,用小火煎煮,取三升藥汁,去除藥渣。溫服一升。稍微過一會兒喝一升左右的熱粥,來幫助藥力發揮,蓋上被子讓身體發汗,大約一個時辰效果最好,如果不出汗,再按之前的藥方服用,如果還是不出汗,之後服藥時間可以稍微縮短,大約半天,將三劑藥全部服完。病情嚴重的人,可以一天一夜服用,觀察一整天,如果服用完一劑藥,病情還是沒有緩解,應該繼續服藥。如果汗不出來,服用二三劑藥,病就會好轉。
桂枝麻黃各半湯方(第二)
桂枝(一兩十銖),芍藥,生薑,甘草(炙烤過),麻黃(各一兩),大棗(四枚),杏仁(二十四枚)
以上七味藥材,將其嚼碎,用水五升,先將麻黃煮開一兩次,去除上面的浮沫,加入其他藥材,煮到剩下一升八合,去除藥渣,溫服六合。原本的藥方是將兩種湯藥各取三合,合併成六合,一次服用,現在簡化成一個藥方。
桂枝二麻黃一湯方(第三)
桂枝(一兩十六銖),芍藥(一兩六銖),麻黃(十六銖),生薑(一兩六銖),杏仁(十六枚),甘草(一兩二銖),大棗(五枚)
以上七味藥材,用水五升,先將麻黃煮開一兩次,去除上面的浮沫,加入其他藥材,煮到剩下兩升,去除藥渣,溫服一升。原本的藥方是桂枝湯二份,麻黃湯一份,合併為兩升,分兩次服用,現在合併成一個藥方。
桂枝二越婢一湯方(第四)
桂枝,芍藥,甘草,麻黃(各十八銖),生薑(一兩三銖),大棗(四枚),石膏(二十四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