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機

《金匱玉函經》~ 《金匱玉函經》卷第六 (7)

回本書目錄

《金匱玉函經》卷第六 (7)

1. 辨可火病形證治第二十二

二陽並病,太陽初得病時,發其汗,汗先出不徹,因轉屬陽明,續自微汗出,不惡寒,若太陽病證不罷者,不可下,可小發其汗。設面色緣緣正赤者,陽氣怫鬱在表不得越,當解之熏之,當汗而不汗,其人躁煩,不知痛處,乍在腹中,乍在四肢,按之不可得,其人短氣,但坐以汗出不徹故也。更發其汗則愈,何以知汗出不徹?以脈澀故知之。

下利,穀道中痛,當溫之,以為宜火熬末鹽熨之。(一方:炙枳實熨之。)

白話文:

[辨識可由火療治病狀與治療方法第二十二]

如果兩種屬於太陽經的疾病同時發生,一開始在太陽經初發病時,我們會讓患者發汗,但如果汗只出了一部分,未能完全排出,那麼疾病就會轉移到陽明經。此後,病人會持續微微出汗,不再感到寒冷。如果太陽經病徵仍然存在,我們不能使用瀉下法,而應讓患者輕微發汗。如果病人的臉色紅潤,這表明陽氣在皮表鬱積無法透出,我們應該用解表和燻蒸的方法來治療。如果應該出汗卻不出汗,病人會感到焦躁不安,甚至不知道痛楚在哪裡,痛楚可能忽而在腹部,忽而在四肢,按壓身體也找不到疼痛點。此外,病人還會有呼吸急促的症狀,這都是因為汗沒有完全排出所致。再讓病人發一次汗,病情就能得到改善。如何知道汗是否完全排出?如果脈象呈現出阻滯的狀態,就能推斷汗未完全排出。

如果出現下痢,肛門疼痛,應採用溫熱治療。可以使用火烤過的鹽末進行熨敷。另一個方法是使用炙燒過的枳實來熨敷。

2. 辨不可灸病形證治第二十三

微數之脈,慎不可灸,因火為邪,則為煩逆,追虛逐實,血散脈中,火氣雖微,內攻有力,焦骨傷筋,血難復也。

脈浮,當以汗解,而反灸之,邪無從出,因火而盛,病從腰以下必重而痹,此為火逆。若欲自解,當須汗出。

脈浮,熱甚,反灸之,此為實,實以虛治,因火而盛,必咽燥唾血。

白話文:

[辨識不能用灸法治療病症的第二十三章]

細弱且快速的脈象,要非常小心不要使用灸法。如果脈象因為火氣而轉為病態,就會導致煩躁和逆亂的症狀。灸法會使虛弱的情況更嚴重,並且會使實證的情況更強烈,導致血液在脈絡中分散,即使火氣看起來很小,但是其內在的破壞性卻很強大,可能會燒焦骨骼、傷害筋肉,使得血液難以恢復正常。

如果脈象浮動,應該用發汗的方法來治療,但若反而用灸法,那麼病邪就沒有出口,反而因為火氣而更加旺盛,疾病可能從腰部以下加重,甚至產生麻痺的症狀,這種情況稱為「火逆」。如果想要自然痊癒,必須讓身體出汗。

如果脈象浮動且有高熱的症狀,卻反其道而行地使用灸法,這會造成實證的狀況。用虛弱的治療方法來處理實證,再加上火氣的作用,勢必會導致咽喉乾燥和吐血的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