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症寶筏》~ 卷之二終 (16)
卷之二終 (16)
1. 氣虛勞復
亦有瘥後餘火、餘邪已盡,只因正氣大虛,因勞復熱,微兼惡寒、四肢倦怠、無氣以動、脈虛右大(中虛之脈)、舌潤無胎(虛證舌胎)、胸膈寬暢者(無邪之徵),此真氣虛勞復也(此勞復是勞倦內傷之證)。宜補中益氣湯(甘溫補中)甘溫補之,升柴須蜜炙;汗多惡寒(陽虛氣弱),歸耆建中湯最妙。
_邵評:_病退邪去,勞而復作,見症俱是虛象,與上條挾邪勞復之證不同。
白話文:
[氣虛勞復]的情況如下:在疾病痊癒後,身體的殘餘病火、病邪已經完全消失,但因為身體的正氣大為虛弱,導致因過度勞累而再次發燒,同時會輕微畏寒、四肢感到疲倦無力、沒有力氣活動,脈搏呈現虛弱且右手邊的脈象較大(這表示中氣虛弱),舌頭濕潤沒有舌苔(這是虛弱症狀的舌象),胸部和橫膈膜的區域感覺寬敞舒暢(這是沒有病邪存在的跡象),這種情況就是真正的氣虛勞復(這種勞復是由於過度勞累內傷所導致的病症)。應使用補中益氣湯來調理(這是一種甘溫補中的藥方),其中的升麻和柴胡需用蜜炙的方式處理;如果出現大量出汗且畏寒(這可能是陽氣虛弱,氣力不足),則歸耆建中湯是最適合的選擇。
邵評:當疾病退去,病邪消失,但因過度勞累而病情復發,所有的症狀都顯示出虛弱的狀態,這和上面提到的帶有病邪的勞復症狀不同。
2. 陰虛勞復
熱病傷陰,腎氣已虧,稍加勞動,微挾風寒,其病復作(熱傷陰液,腎精虧乏,勞動而復受外邪,亦是勞復)。症仍頭痛發熱、惡風(表邪見症)、舌燥(陰傷舌也)、口渴、六脈浮數者(表熱),此陰虛勞復也。凡復證必挾風寒外邪,仍宜梔子豉湯,加蔥白、薄荷、鮮生地、淡竹葉、麥冬、骨皮之類微汗之(撤表而清裡熱)。如見太陽,加羌活;陽明加葛根;少陽加柴胡(三陽經加法)。
白話文:
【病症名稱:陰虛勞復】
【病症描述】: 這是因熱性疾病導致身體陰液受損,腎臟功能也已經減弱的情況下,稍微勞累或遭受風寒侵襲,疾病就會再次發作(熱病損傷了陰液,使腎臟精氣不足,再經過勞累及外來病毒的感染,這就是所謂的勞復)。
其症狀包括頭痛發燒、怕風(這是由於外感風寒所引致的症狀)、舌頭乾燥(這是陰液受損的表現)、口渴,以及脈象呈現浮數(這顯示體內有表熱)。這就是我們所說的陰虛勞復。
【治療原則】: 凡是勞復的病情,一定會伴隨著外來的風寒侵擾,應使用梔子豉湯,並加入蔥白、薄荷、新鮮生地、淡竹葉、麥冬、骨皮等草藥,以微汗的方式來治療(即先排除表層的風寒,再清除體內的熱度)。
如果病人出現太陽病的症狀,應加入羌活;若出現陽明病的症狀,則應加入葛根;若出現少陽病的症狀,則應加入柴胡(這是根據三陽經的不同情況,選擇相應的草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