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症寶筏》~ 卷之四 傷寒類證 (1)
卷之四 傷寒類證 (1)
1. 述古
初起發寒熱,殊類傷寒;第腳膝痛或腫,與傷寒異,屬濕熱。雖由坐臥濕地與濕水而得,久之必濕化為熱。初發散,復兼分利,與濕證同法。
白話文:
剛開始會出現發冷發燒的情況,很像得了感冒;但是有腳膝疼痛或腫脹的現象,這點就和普通感冒不同,屬於濕熱的症狀。雖然這種情況多是由於坐在或躺在潮濕的地面上,或是接觸到濕水而導致,但時間久了,身體的濕氣必然會轉化為熱氣。在初期應進行發汗,同時配合利尿的治療方式,其處理方法和一般的濕症相同。
2. 主治大法
用茅朮、紫蘇、二活、秦艽、米仁等,以去風濕,兼利關節,黃柏、黃芩以清熱,防己、木瓜、萆薢以達下、消腫利濕,檳榔、陳皮以行氣。後佐以血分藥調之,川斷、芎歸、丹參之類。
攻胃嘔逆,二陳平胃加木瓜。小水不利,五苓散。
攻心,則恍惚謬妄,嘔吐不食,眠臥不安,左寸乍大乍小、乍有乍無,不治。
邪客三陽屬表,見寒熱拘急,宜汗。邪客三陰屬裡,見二便阻滯,宜滲利。
_雞鳴散_治腳氣腫痛、寒濕流注、筋脈浮腫。最驗。
檳榔(為君,重用),陳皮(鹽水炒),吳萸(少許,鹽水炒),木瓜,紫蘇,桔梗,生薑
雞嗚時服,天明大便見黑糞色,是濕毒已下也。
白話文:
[主要治療方法]
使用茅朮、紫蘇、羌活、獨活、秦艽、薏苡仁等草藥,來去除風濕,同時對關節有益。黃柏、黃芩用於清熱,防己、木瓜、狗脊用於下行、消除腫脹和利濕,檳榔、陳皮則有助於行氣。之後再輔以滋補血液的藥物進行調整,如川芎、當歸、丹參等。
對於胃部反酸嘔吐的情況,可用二陳平胃湯加上木瓜來治療。如果尿量少或排尿困難,則可用五苓散。
若心臟受到影響,會出現恍惚、妄想、噁心嘔吐、食慾不振、睡眠不安等症狀,且脈搏忽大忽小、忽有忽無,這種情況較難治療。
若邪氣侵入三陽經絡,屬於表證,會出現畏寒、發熱、肌肉緊繃的症狀,應採用出汗的方式來治療。若邪氣進入三陰經絡,屬於裡證,會出現大小便不暢的問題,應採用滲透利尿的方式來治療。
《雞鳴散》能治療腳部腫痛、由寒濕引發的疾病、筋脈浮腫等,效果極佳。
主要成分包括:檳榔(作為主藥,用量較多)、陳皮(用鹽水炒過)、吳茱萸(少量,用鹽水炒過)、木瓜、紫蘇、桔梗、生薑。
在雞鳴時刻服用,到天亮時,如果大便呈現黑色,代表體內的濕毒已經被排出。
3. 虛煩(述古)
虛煩者,因虛而煩躁發熱也。但不惡寒、頭身不痛,與傷寒異耳。雖有熱,不可攻熱,熱去則寒起,誠格言也。如勞役虛煩、身熱頭痛、氣口脈虛大者,即勞倦內傷證也,補中益氣湯主之。蓋以甘溫之品,補其中氣,升其陽氣,其熱自止。或少加黃柏以滋腎陰,其效如神。
如勞役虛煩、身熱骨疼、腿膝痠軟無力,或兼自汗、舌潤不渴者,當以歸耆建中湯加川斷、杜仲主之。
若傷寒煩躁發熱、舌燥口渴、妄言日常之事,俗名勞倦,實非也,乃心包絡之火。宜清之,溫膽湯加川連、鉤藤、淡竹葉。兼痰者,加天竺黃、川貝母。
如心氣虛而躁煩、不寧不寐者,左寸脈必虛小。當以茯神、遠志、棗仁、丹參之類,以補心氣。甚者加辰砂、金箔之類,以鎮心神。虛甚加人參。
白話文:
[虛煩(述古)]
虛煩指的是因體虛而引發的煩躁及發熱。這種情況下,患者不會感到冷,頭部和身體亦不會疼痛,這和感冒不同。儘管患者會有發熱的情況,但我們不能單純地去清熱,因為一旦熱退,可能會引發寒症,這是前人經驗的智慧。例如,如果工作過度導致虛煩,伴隨身體發熱、頭痛以及氣口脈象呈現虛大的情況,這就是勞累過度導致的內傷,可用補中益氣湯來治療。此方利用甘溫的藥材,補充中氣,提升陽氣,熱症自然會消失。或者可以稍微添加黃柏以滋養腎陰,效果會非常顯著。
如果工作過度導致虛煩,伴隨身體發熱、骨頭疼痛、腿部和膝蓋酸軟無力,或者有自汗、舌頭濕潤且不口渴的情況,應使用歸耆建中湯加上川斷、杜仲來治療。
如果是感冒引起的煩躁發熱,伴有舌頭乾燥、口渴、胡言亂語等日常行為失常,俗稱為勞累過度,其實並非如此,這是心包絡的火旺所致。應該清熱,可使用溫膽湯加上川連、鉤藤、淡竹葉。如果同時有痰多的情況,可以添加天竺黃、川貝母。
如果心氣虛弱導致心煩意亂,無法安靜入睡,左寸脈象必然呈現虛弱。這種情況應使用茯神、遠志、棗仁、丹參等藥物來補充心氣。嚴重時,可添加辰砂、金箔等藥物以安定心神。如果虛弱非常嚴重,可以添加人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