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症寶筏》~ 卷之四 傷寒類證 (23)
卷之四 傷寒類證 (23)
1. 冒暑兼傷寒
有因傷暑口渴,恣食生冷瓜果,以致寒包暑邪,宜六和湯去人參、扁豆,加楂肉。凡胸腹悶痛、舌胎中白邊紅、氣口脈微弱,而身大熱者,此即寒包暑之暴證也。若緩發,非瘧即痢矣。
_邵評:_暑為陽邪,熱灼津虧,則多口渴。渴則飲冷,恣食瓜果生冷,傷脾胃中陽,郁遏陽氣,以致暑不能外出。此因暑而自致之病,非暑傷也。蓋冷物滯於中官,陽氣不得伸越,故胸腹悶痛。舌胎中白邊紅者,寒抑熱邪也。中虛邪滯,則脈微弱。身大熱者,暑也。寒鬱暑邪,用六和湯和中消暑,加楂肉以化冷物之積。
白話文:
[冒暑兼傷寒]
有人因為天熱口渴,過度食用生冷的瓜果,導致寒氣包裹住暑熱的邪氣。治療上應使用六和湯,但需去掉人參、扁豆,並加入山楂肉。如果出現胸腹悶痛,舌苔中心白、邊緣紅,脈象微弱,但身體卻非常熱的情況,這就是典型的寒氣包裹暑熱的急症。如果不立即處理,後續可能會發展成為瘧疾或是痢疾。
邵氏評論:暑熱是屬於陽性的邪氣,會消耗人體的津液,使人感到口渴。當人渴了,就會喝冷飲,大量食用生冷的瓜果,這些行為會傷害脾胃中的陽氣,壓制陽氣的運行,進而使暑熱無法順利排出。這種情況下產生的疾病,並非暑熱直接傷害所導致,而是由自身過度食用生冷食物引發的。因為冷的食物滯留在脾胃之中,使得陽氣無法正常運作,所以會有胸腹悶痛的症狀。舌苔中心白、邊緣紅,表示寒氣抑制了熱邪。中氣虛弱,邪氣滯留,脈象就會顯得微弱。身體非常熱,這是暑熱的表現。寒氣與暑熱互相鬱結,治療上使用六和湯調和中氣,消除暑熱,再加入山楂肉來化解冷食的積滯。
2. 暑挾濕
凡暑必挾濕,濕為重濁之邪,暑乃熏蒸之氣,熱處濕中,濕熱相蒸,阻於氣分,當治在手太陰。若治不中的,其邪無處發泄,則漸走營分,侵入血中。其症神昏譫語(入營見症)、舌色絳赤(入營舌色),或咯痰帶血(擾動營血)。若上蒙清竅,則耳聾無聞。上焦不解,蔓延中下,則胸腹板悶、二便不利,即為濕溫重證。
治當急清三焦,如滑石、石膏、寒水石、杏仁、銀花、竹茹、枳實、通草、金汁之類(清肺衛而宣通氣分之劑),嗣用犀角、連翹、銀花、鮮地、元參、川貝、知母、淡竹葉、綠豆衣之類,清營分以養胃陰(清營分而化熱存津之法)。加入下焦血分,當急用救陰涼血之品為治。
_邵評:_天之熱氣下降,地之濕氣上騰,則蒸而成暑。故暑必挾濕,鬱蒸化熱,先入上焦肺衛,故治在手太陰肺經為先。治不合法,衛分之邪不解,則入於氣分。氣分之邪不解,則漸入營分。營分不解,則入下焦血分。所謂衛之後方言氣,營之後方言血也。若邪入營不解,亦有逆傳包絡,神昏耳聾,機竅被蒙,而內閉外脫者,治宜清營達邪、芳香開閉為主。總之,暑濕溫熱,先由上焦而遞傳中下焦。首在肺衛上焦,病屬氣分及營分。若傳中下焦,則入血分而灼耗陰精,則為重證。故溫暑宗三焦立法主治。
白話文:
[暑溼夾雜]
每當暑熱之時,必定伴隨溼氣,溼氣是沉重混濁的邪氣,暑熱則是蒸騰的熱氣。熱氣在溼氣中,兩者相互蒸騰,阻礙了人體的氣機運行,治療應當從手太陰肺經入手。如果治療方法不當,邪氣無處發泄,就會逐漸進入營分,侵入血液中。症狀可能包括神志不清、胡言亂語(進入營分的症狀)、舌頭顏色深紅(進入營分的舌象),或者咳嗽帶血(擾動營血)。如果溼熱上擾頭部,可能導致耳聾聽不見聲音。如果上焦的溼熱無法清除,蔓延到中下焦,則可能出現胸腹脹悶、大小便不通暢,這就是溼溫病的嚴重症狀。
治療應緊急清除三焦的溼熱,使用如滑石、石膏、寒水石、杏仁、金銀花、竹茹、枳實、通草、金汁等藥物(這些藥物能清肺衛並宣通氣機)。之後使用犀角、連翹、金銀花、鮮地、元參、川貝、知母、淡竹葉、綠豆衣等藥物,用來清營分以養胃陰(這些藥物能清營分並化熱保存津液)。對於下焦血分,應當緊急使用救陰涼血的藥物來治療。
邵評:天空的熱氣下降,地面的溼氣上升,兩者蒸騰形成暑熱。因此,暑熱必定伴隨溼氣,溼熱鬱結轉化成熱氣,首先影響上焦的肺衛,所以治療應當從手太陰肺經開始。如果治療方法不正確,衛分的邪氣不能解除,就會進入氣分。氣分的邪氣沒有解除,就會逐漸進入營分。營分的邪氣沒有解除,就會進入下焦血分。所謂衛分之後是氣分,營分之後是血分。如果邪氣進入營分不能解除,也可能逆向傳入包絡,導致神志不清和耳聾,機竅被矇蔽,進而出現內閉外脫的情況,治療應當以清營達邪和芳香開竅爲主。總的來說,暑溼溫熱的疾病,首先影響上焦,然後依次傳至中下焦。首先在肺衛上焦發病,屬於氣分和營分的問題。如果傳至中下焦,就會影響血分,消耗陰精,成爲嚴重的病情。因此,治療溫暑病應當根據三焦的理論來制定治療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