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齋直指方論》~ 卷之二十五 (6)
卷之二十五 (6)
1. 跌撲損傷方論
中桂,地龍(各四分),羌活(二錢),黃柏,甘草(各一錢),蘇木(六分),麻黃(五分),桃仁(六個),歸梢(一分)
上㕮咀。每服半兩,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滓,溫服。
補損當歸散,療墜馬落車,傷腕折臂疼痛,服此藥疼痛即止,筋骨即當相連。
澤蘭(炒),附子(炮。各一錢),當歸(炒),蜀椒(炒),甘草(炙),桂心(各三分),芎藭(炒,六分)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溫酒調服,日三。忌生蔥、豬肉、冷水、生果。
接骨丹
沒藥,乳香,當歸,川椒,自然銅(醋淬),赤芍藥,敗龜(炙),虎骨,白芷,骨碎補(炙),千金藤(郁李仁是也。各等分)
又方加龍骨、川芎。
上為細末,化臘半兩,丸如彈子大。每服一丸,好酒半升,化開煎,用東南柳枝攪散熱服。
秘傳止血定痛生肌散,專治跌打損傷,牙咬刀傷出血,諸般腫毒出膿後,肌肉不生,痛不止者,並皆治之。(方見破傷風門。)
一方,治刀傷斧斫。
五倍子一味為末,干貼神效。
桑葉陰乾為末,干貼。如無,旋熨乾,末,貼之妙。
湯火瘡
用臘月豬膽塗,黃柏炙乾為末,敷之。
一方,治火燒。
桐油,水(各二錢)
上二件,以桃柳枝不住手攪成膏,再入少水溶,外用貓兒肚底毛細剪摻上。
一方,治湯火傷未成瘡者。
用小麥炒黑為度,研為末,膩粉減半,油調塗之。
四黃散(《澹寮方》),治湯蕩火燒,熱瘡連痛。
大黃,黃連,黃柏,黃芩,白芨(各等分)
上為末,水調成膏,以雞翎時塗瘡上。
治湯火瘡(《澹寮方》)
用螺螄殼多年乾白者,火煅為末,如瘡破用乾摻之;如不破,輕粉、清油調敷之。
白話文:
跌撲損傷方論
第一方: 將桂枝、地龍各四分,羌活二錢,黃柏、甘草各一錢,蘇木六分,麻黃五分,桃仁六個,當歸尾一分,一起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半兩,用兩碗水煎成一碗,濾去藥渣,溫服。此方用於治療跌撲損傷。
第二方(補損當歸散): 治療墜馬、落車等導致腕部、臂部骨折疼痛的藥方。將炒澤蘭、炮附子各一錢,炒當歸、炒蜀椒、炙甘草、桂心各三分,炒芎藭六分,研磨成細粉。每次服用二錢,溫酒送服,每日三次。忌食生蔥、豬肉、冷水和生果。
第三方(接骨丹): 將沒藥、乳香、當歸、川椒、醋淬自然銅、赤芍藥、炙敗龜、虎骨、白芷、炙骨碎補、郁李仁(即千金藤)等量混合研磨成細粉,製成彈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一丸,用半升好酒溶化藥丸後煎煮,再用東南柳枝攪拌均勻,趁熱服用。另有加龍骨、川芎的改良方。
第四方(秘傳止血定痛生肌散): 專治跌打損傷、刀傷出血、各種腫毒潰爛後肌肉不生、疼痛不止等症狀。(詳細配方見破傷風門)
第五方: 治療刀斧傷,用五倍子研磨成粉末,直接外敷即可。若無五倍子,可用陰乾桑葉研磨成粉末外敷,或將桑葉烘乾後研磨成粉末外敷。
第六方: 治療湯火燙傷,用臘月豬膽塗抹患處,再敷上炙乾黃柏粉末。
第七方: 治療火燒傷,將桐油和水各二錢混合,用桃柳枝不停攪拌成膏狀,再加入少量水使其溶解,然後將剪碎的貓腹底毛摻入其中外敷。
第八方: 治療尚未潰爛的湯火傷,將小麥炒至發黑,研磨成粉末,再加入一半量的膩粉,用油調和後塗抹患處。
第九方(四黃散): 治療湯火燙傷、熱瘡疼痛。將大黃、黃連、黃柏、黃芩、白芨等量混合研磨成粉末,加水調成膏狀,用雞毛筆塗抹患處。
第十方: 治療湯火燙傷。用多年乾燥變白的螺螄殼煅燒成粉末,如果傷口已破裂,則直接撒上藥粉;如果傷口未破裂,則用輕粉和清油調和後敷於患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