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士瀛

《仁齋直指方論》~ 卷之二十三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二十三 (1)

1. 腸風論

腸胃不虛,邪氣無從而入。人惟坐臥風濕,醉飽房勞,生冷停寒,酒面積熱,以致榮血失道,滲入大腸,此腸風、臟毒之所由作也。挾熱下血,清而色鮮,腹中有痛;挾冷下血,濁而色黯,腹內略疼。清則為腸風,濁則為臟毒。有先便而後血者,其來也遠;有先血而後便者;其來也近。

世俗糞前糞後之說非也。治法大要,先當解散腸胃風邪,熱者與敗毒散,冷者與不換金正氣散,風邪既去,然後隨其冷熱而對治之。或曰:血遇熱則行,止血多用涼藥,如地榆散、柏皮湯、黃連阿膠丸、酒蒸黃連丸輩施之,熱證固當,然爾其或陽虛陰走,正氣不得歸元,則用木香理中湯、附子理中湯、震靈丹、黑錫丹輩,如之何而廢之?要之,芎歸湯一劑,又調血之上品。熱者如茯苓、槐花,冷者加茯苓、木香,此則自根自本之論也。

雖然精氣、血氣生於穀氣,靖惟大腸下血,大抵以胃藥收功,真料四君子湯、參苓白朮散,以枳殼散、小烏沉湯和之,胃氣一回,血自循於經絡矣,抑猶有說焉。腸風之與蟲痔,特介乎毫芒之間,腸風之血,自腸中來;蟲痔之血,肛門邊旁別一小竅,射如血線是也。迨夫肛門既脫,腐血浸淫於其間,則俱化為蟲,蠹蝕腸口,滴血淋漓,自此又不能約而收之矣。善調理者,尤當以蕪荑、艾葉、苦楝根輩為之化蟲。

血屬於心,雖曰川芎、當歸主血,當以茯苓、茯神佐之。前輩止血亦不用甘草,但增棗入藥用。

白話文:

腸風論

腸胃功能正常,邪氣就無法入侵。人體若因久坐久臥、感受風濕,或飲酒過度、飽食、房事過度、食用生冷寒涼食物、飲酒後又吃辛辣炙熱食物,導致氣血運行失常,滲入大腸,就會引起腸風和臟毒。伴隨發熱而下血,血液顏色鮮紅明亮,腹部疼痛;伴隨畏寒而下血,血液顏色暗濁,腹部略微疼痛。血液鮮紅明亮者為腸風,血液暗濁者為臟毒。先排便後出血,則病邪入侵時間較久;先出血後排便,則病邪入侵時間較短。

民間所謂糞前糞後之說並不可靠。治療腸風的大原則,首先要疏散腸胃的風邪,若屬熱證,則使用敗毒散;若屬寒證,則使用不換金正氣散。風邪去除後,再根據寒熱症狀進行對症治療。有人說,血液遇熱則運行,因此止血多用涼藥,如地榆散、柏皮湯、黃連阿膠丸、酒蒸黃連丸等。熱證固然應該如此治療,但如果患者是陽虛陰寒,正氣不能歸元,則應該使用木香理中湯、附子理中湯、震靈丹、黑錫丹等溫陽藥物,怎麼能放棄呢?總之,芎歸湯是一劑調血的上品良方。熱證可加茯苓、槐花;寒證可加茯苓、木香,這是治療腸風的根本方法。

雖然精氣、血氣都來源於飲食,但治療大腸下血,大多以調理脾胃為重點。常用四君子湯、參苓白朮散,再配合枳殼散、小烏沉湯等藥物,使胃氣恢復正常,血液自然就能循經絡運行。還有一種說法:腸風與蟲痔之間,只有一線之隔。腸風的出血,來自腸道內;蟲痔的出血,則來自肛門周圍一個小的孔洞,出血如血線一般。等到肛門脫垂,腐敗的血液浸潤其中,就會化生為蟲,蛀蝕腸口,造成滴血不止,此時就更難以止血了。善於調理者,應當使用蕪荑、艾葉、苦楝根等藥物來殺蟲。

血液歸屬於心臟,雖然川芎、當歸是治療血證的要藥,但還需要用茯苓、茯神等藥物輔助。前輩治療出血時,也不使用甘草,而常用大棗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