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士瀛

《仁齋直指方論》~ 卷之十九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十九 (1)

1. 頭風方論

足太陽者,頭之經也。六經傷寒,惟太陽受病最多,蓋頭居其上,當風寒之沖,一有間隙,則若頃、若腦、若耳、若鼻,風邪乘虛,皆得而入之矣。況復櫛沐取涼,飽食抑臥之不謹乎?頭風為病,不必須有偏正頭疼之證,但自頸項以上,耳、目、口、鼻、眉稜之間,或有一處不若吾之體焉,皆其漸也。

有頭疼,有頭暈;有頭皮頑厚,不自覺知;有口舌不仁,莫知滋味;或耳聾,或頭汗;或目痛,或眉稜上下掣痛;或鼻中聞香極香,聞臭極臭;或只呵欠而作冒眩之狀,凡此皆頭風證也。治法大要,有熱證者,消風散,用防風、荊芥煎湯下;無熱證者,追風散,用薄茶清下。

又有素患頭風之人,或因傷風寒暑濕,依證調理已獲輕安,未幾頭風發作,則不必拘泥前藥,當以頭風和平之劑療之。其或病軀老弱,先患頭風,復感寒邪,自汗不止,此等用藥,無附子又不可也。若夫太陽項強一證,無汗惡風,則為表實,合用葛根湯;汗出惡風,則為表虛,合用桂枝葛根湯。是又感受風邪,在頭風界限之內者也。

入水捕魚,入林捕兔,要必知其所在斯可矣。(婦人月候適行,輒敢梳篦,多成頭風,癢痛滿頭,如水泡之狀。)

白話文:

頭風方論

足太陽經脈主管頭部。六經傷寒,太陽經受病最為頻繁,因為頭部位於人體最高處,最容易受到風寒侵襲。只要有一點空隙,風寒邪氣就能趁虛而入,侵犯頭部、腦部、耳朵、鼻子等部位。更何況如果梳洗時受涼,或飽食後躺臥不慎,就更容易誘發頭風。

頭風發病,不一定都會出現偏頭痛的症狀,只要頸部以上,包括耳朵、眼睛、嘴巴、鼻子、眉毛之間,任何部位有不適,都可能是頭風的早期徵兆。

頭風的症狀很多,例如頭痛、頭暈;頭皮發硬、感覺遲鈍;口舌麻木、味覺異常;耳聾;頭部出汗;眼睛疼痛;眉毛上下跳痛;嗅覺過於敏感,聞香極香,聞臭極臭;或只是打呵欠就感到頭暈目眩,這些都是頭風的表現。

治療原則上,如有發熱症狀,則使用消風散(防風、荊芥煎湯服用);無發熱症狀,則使用追風散(用淡茶水送服)。

對於平素就有頭風的人,如果因為感受風寒暑濕而得到緩解,不久後頭風又發作,則不必拘泥於之前的藥方,應該使用溫和的藥劑治療。如果體質虛弱年邁,原本就有頭風,又再次感受寒邪,自汗不止,那麼處方中就必須加入附子。如果是太陽經絡項部強直,無汗怕風,屬於表實證,應使用葛根湯;若是有汗怕風,屬於表虛證,應使用桂枝葛根湯。這些也都是感受風邪,屬於頭風範疇的疾病。

就像捕魚要了解魚的棲息地,捕兔要了解兔子的活動範圍一樣,治療疾病也要了解疾病的本質才能對症下藥。(婦女月經期間,如果貿然梳頭,很容易導致頭風,症狀是頭皮發癢疼痛,像水泡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