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士瀛

《仁齋直指方論》~ 卷之三 (2)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三 (2)

1. 附諸方

一方,治水腫氣蠱。

木香,檳榔,陳皮,青皮,大戟,甘遂,肉豆蔻(各二錢半),牽牛(末,一兩半)

上為末,水丸或商陸汁丸如綠豆大。每服五十丸,空心白湯下。

三花神祐丸,治一切水濕腫病,大腹實脹,喘滿。舟車丸。(方見濕門。)

針灸法,水分一穴(在臍上一寸,灸七壯,療腹腫不能食,若是水病,灸大良。),神闕一穴(當臍中灸三壯,主水腫、鼓脹、腸鳴如流水聲。),石門一穴(在臍下二寸,灸七壯,主水脹,水氣行皮中,小便黃,氣滿)。三里二穴(在膝下三寸,胻外臁兩筋間,灸七壯,主水腹脹皮腫)。水溝,名人中(在鼻柱下,灸三壯,主水腫,人中滿。)

水腫,惟得針水溝,若針余穴,水盡即死,此《明堂銅人》所戒也。庸醫多為人針水分,殺人多矣。若其他穴亦有針得瘥者,特幸焉,再不可為法也。

白話文:

附諸方

有一個方子,治療水腫和氣蠱。

配方:木香、檳榔、陳皮、青皮、大戟、甘遂、肉豆蔻(各2.5克),牽牛子粉(15克)

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製成水丸或用商陸汁製成綠豆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50丸,空腹用白開水送服。

三花神祐丸,治療各種因水濕引起的腫脹病症,例如大腹脹滿、呼吸困難等。(此方請參考濕門章節)

針灸方法:

水分穴(位於肚臍上方一寸處,灸七壯,治療腹部腫脹不能進食。如果是水腫病,則灸大陵穴。)

神闕穴(位於肚臍中央,灸三壯,主治水腫、腹脹、腸鳴如流水聲。)

石門穴(位於肚臍下方二寸處,灸七壯,主治水腫,水氣遍佈皮膚,小便發黃,氣滿。)

足三里穴(位於膝蓋下方三寸,脛骨外側腓腸肌兩筋之間,灸七壯,主治水腹脹、皮膚腫脹。)

水溝穴(又名人中穴,位於鼻柱下方,灸三壯,主治水腫,人中飽滿。)

水腫患者,只有針刺水溝穴才有效。如果針刺其他穴位,水腫消退後反而會導致死亡,這是《明堂銅人》中的警示。很多庸醫常為病人針刺水分穴,因此造成許多人死亡。如果其他穴位針灸後也有痊癒的例子,那只是碰巧而已,絕對不能以此為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