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齋直指方論》~ 卷之三 (3)
卷之三 (3)
1. 附:諸賢論
秘傳諸蠱保命丹
肉蓯蓉(三兩),皂礬(一斤),紅棗(一斤,煮熟去核),大麥芽(炒,一斤半),香附(一斤。蓯蓉、皂礬二味,入罐內,火煅盡煙)
上為末,麵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好酒下,食後服,日進三服,量人大小用。
四炒枳殼丸
枳殼,去穰,咀,分四份:
一份同蒼朮一兩炒,一份同蘿蔔子一合炒,
一份同乾漆一兩炒,一份同小茴香一兩炒。
上各炒枳殼黃色為度,揀出,為細末;卻將蒼朮等四味,用水二碗,煎至半碗,去滓,攪麵糊和枳殼末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遠米飲送下。
一方,治血鼓,腹如盆脹。
三稜(煨),莪朮,乾漆(炒煙盡),牛膝(去蘆,酒洗),蟲蟲(糯米炒),琥珀,肉桂,硇砂,水蛭(石灰炒赤),大黃(各等分)
上為末,用生地黃自然汁和米醋調勻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丸,空心溫酒送下,童便下亦可。
敷法,治腹緊硬如石,或陰囊腫大。先用甘草煎湯一鍾服之,後用此藥敷。
大戟,芫花,甘遂,海藻(各等分)
上為末,醋糊和藥,塗腫脹處。
針灸法,脾俞二穴,(在第十一椎下兩旁相去各一寸半,隨年壯。),肝俞二穴,(在九椎下兩旁各一寸半,隨百壯。)分水一穴,(在臍上一寸。治腹脹,繞臍結痛,灸百壯。)三焦俞二穴,(在十三椎下兩旁各寸半。治心腹滿,腰背痛,飲食吐逆,小便不利,羸瘦少氣。)
白話文:
附:諸賢論
秘傳諸蠱保命丹
將肉蓯蓉三兩、皂礬一斤放入罐中,用火煅燒至煙盡。然後將處理過的肉蓯蓉、皂礬、紅棗(一斤,煮熟去核)、炒過的大麥芽(一斤半)、香附(一斤)磨成粉末,用麵糊做成梧桐子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二十丸,飯後用好酒送服,一天服用三次,劑量可根據個人情況調整。
四炒枳殼丸
將枳殼去瓤,切碎,分成四份。
- 一份與蒼朮一兩同炒;
- 一份與蘿蔔子一合同炒;
- 一份與乾漆一兩同炒;
- 一份與小茴香一兩同炒。
將每份枳殼炒至黃色,挑出雜質,研磨成細粉。然後將蒼朮等四味藥材用水煎煮,從兩碗煎至半碗,濾去藥渣,用藥汁和麵糊將枳殼粉末做成梧桐子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三十丸,飯後用米湯送服。
一方,治血鼓,腹如盆脹
將三稜(煨)、莪朮、乾漆(炒至煙盡)、牛膝(去蘆,酒洗)、炒過的糯米(蟲蟲)、琥珀、肉桂、硇砂、石灰炒至發紅的水蛭、大黃(各等分)磨成粉末。用生地黃的汁液和米醋調勻,做成梧桐子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十丸,空腹用溫酒送服,也可以用童尿送服。
敷法,治腹緊硬如石,或陰囊腫大
先服用用甘草煎煮的湯藥一盅,然後將此藥膏敷於患處。將大戟、芫花、甘遂、海藻(各等分)磨成粉末,用醋糊調和,塗抹於腫脹處。
針灸法
- 脾俞穴: 位於第十一椎骨下,左右各偏開一寸半(具體位置依據年齡而定)。
- 肝俞穴: 位於第九椎骨下,左右各偏開一寸半(具體位置依據年齡而定)。
- 分水穴: 位於肚臍上方一寸。用於治療腹脹、繞臍結痛,灸一百壯。
- 三焦俞穴: 位於第十三椎骨下,左右各偏開一寸半。用於治療心腹脹滿、腰背疼痛、飲食嘔吐、小便不利、消瘦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