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士瀛

《仁齋直指方論》~ 卷之三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三 (1)

1. 附:諸賢論

東垣曰:《六元政紀論》云:太陰所至為中滿。(云云。)太陰所至為蓄滿。(云云。)諸濕腫滿,皆屬脾土。論云:脾乃陰中之太陰,同濕土之化,脾濕有餘,腹滿食不化。天為陽,為熱,主運化也;地為陰,為濕,主長養也。無陽則陰不能生化,故云臟寒生滿病。《調經篇》云:因飲食勞倦,損傷脾胃,始受熱中,末傳寒中,皆由脾胃之氣虛弱,不能運化精微,而致水穀聚而不散,而成脹滿。經云:腹滿䐜脹,支膈胠脅,下厥上冒,過在太陰、陽明,乃寒濕鬱遏也。

《脈經》所謂中寒則脹滿者是也。(《針經·三卷·雜病第八》):腹滿,大便不利,上走胸嗌,喘息喝喝然,取足少陰,又云:脹取三陽。三陽者,足太陽寒水為脹,在《通評虛實論》說:腹暴滿,按之不下,取太陽經絡,胃之募也。正同取者,瀉也。經云:中滿者,瀉之於內者是也。

宜以辛熱散之,以苦瀉之,淡滲利之,使上下分消其濕,正如開鬼門,潔淨府。溫衣繆處,其處是先瀉其血絡,後調其真經。氣血平,陽布神清,此治之正也。或曰:諸脹腹大,皆屬於熱者。何也?此乃病機總辭。假令外傷風寒有餘之邪,自表傳裡,寒變為熱,而作胃實腹滿,仲景以大承氣湯治之。

亦有膏粱之人,濕熱鬱於內而成脹滿者,此熱脹之謂也。大抵寒脹多而熱脹少,治之者,宜詳辨之。《心法·附錄》曰:心肺,陽也,居上;腎肝,陰也,居下;脾居中,亦陰也,屬土。經曰:飲食入胃,遊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並行。

是脾具坤靜之德,而有干健之運,故能使心肺之陽降,腎肝之陰升,而成天地交之泰,是為無病。今也七情內傷,六淫外侵,飲食不節,房勞致虛,脾土之陰受傷,轉運之官失職,胃雖受谷,不能運化,故陽自升,陰自降,而成天地不交之否,清濁相混,隧道壅塞,鬱而為熱,熱留為濕,濕熱相生,遂成脹滿,經曰;鼓脹是也。以其外雖堅滿,中空無物,有似於鼓。

其病膠固,難以療治,又名曰蠱,若蟲侵蝕之義。理宜補脾,又須養肺金以制木,使脾無邪賊之患,滋腎水以制火,使肺得清化。卻厚味,斷妄想,遠音樂,無有不安。醫又不察虛實,急於作效,病者苦於脹,急喜行利藥,以求通快,不知寬得一日、半日,其腫愈甚,病邪甚矣,真氣傷矣。古方惟禹餘糧丸,又名紫金丸,制肝補脾,殊為切當。

又曰:朝寬暮急,血虛暮寬,朝急氣虛;終日急,氣血皆虛。嚴氏曰:脹,脈浮者易治,虛者為難治。

平肝飲子(《濟生方》),專治喜怒不節,肝氣不平,邪乘脾胃,心腹脹滿,頭暈嘔逆,脈來浮弦。防風(去蘆),桂心(不見火),枳殼,赤芍藥,桔梗(去蘆,炒。各一兩),甘草(炙),木香(不見火),人參,檳榔,當歸(去蘆,酒浸),川芎,陳皮(各半兩)

白話文:

諸賢論述:

東垣先生引用《六元政紀論》記載:太陰之氣盛則導致腹脹。諸多濕腫脹滿,皆屬脾土失調。《六元政紀論》又說:脾為陰中之太陰,與濕土的化生有關,脾濕過盛,則腹脹且食慾不振、消化不良。天主陽氣,主運化;地主陰氣,主滋養。陽氣不足,則陰氣無法生化,故有臟腑寒邪導致腹脹的病症。《調經篇》記載:飲食勞倦損傷脾胃,先受熱邪,後傳寒邪,都是因為脾胃氣虛,不能運化精微物質,導致水谷停滯不散,形成脹滿。經書記載:腹脹滿,脹痛牽連膈肌、脅肋,下肢厥冷上衝胸脅,都與太陰、陽明經絡寒濕鬱結有關。《脈經》也提到,腹部寒邪會導致脹滿。《針經》記載:腹脹、大便秘結,脹氣上衝胸膈,呼吸困難,可用足少陰經穴;也可用三陽經穴治療脹滿。三陽經中,足太陽膀胱經寒邪導致的脹滿,在《通評虛實論》中也有提及:腹部突然脹滿,按壓不下,應取太陽經絡及胃的募穴治療,方法是瀉法。經書說:腹脹滿,應從內部瀉除。

治療應選用辛溫散寒、苦寒瀉熱、淡滲利濕的藥物,使上下通利,消除濕邪,如同打開鬼門、清掃府庫一般。溫暖衣物,並適當瀉血絡,再調和真氣。氣血平和,陽氣布散,精神清爽,才是正確的治療方法。

有人說,所有腹部脹滿都屬於熱證。這只是概括性的病機描述。如果外感風寒,寒邪由表入裡,寒邪化熱,導致胃實腹滿,仲景用大承氣湯治療。也有因飲食過度,濕熱鬱積於內而導致脹滿,這是熱證脹滿。總體而言,寒脹較多,熱脹較少,治療時應仔細辨證。

《心法·附錄》記載:心肺屬陽,居上;腎肝屬陰,居下;脾居中,也屬陰,屬土。經書說:飲食入胃,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布精氣,上歸於肺,調節水道,下輸膀胱,水精佈散全身,五臟經絡氣血運行。脾具有坤土的特性,又能運化,所以能使心肺之陽下降,腎肝之陰上升,達到陰陽平衡,人體無病。現在由於情志內傷、外邪侵襲、飲食不節、房事過度,脾土受損,運化失常,胃雖能受納食物,但不能運化,導致陽氣不能上升,陰氣不能下降,陰陽失調,清濁混濁,經絡阻塞,鬱而化熱,熱則生濕,濕熱交蒸,最終導致脹滿,經書稱為鼓脹,因為其外堅滿,內中空虛,如同鼓一般。

此病症頑固難治,也稱蠱脹,如同蟲蝕一樣。治療應補脾,又需養肺金以制肝木,使脾不受邪氣侵害;滋腎水以制心火,使肺氣清肅。應忌食肥甘厚味,戒除妄想,遠離音樂,才能使病情穩定。醫生如果不辨虛實,急於求成,病人因脹滿痛苦,急於使用通利藥物,以求快速通暢,卻不知這樣做反而會使腫脹加重,病情加劇,真氣受損。古方禹餘糧丸(又名紫金丸)有補脾益肝功效,尤為適宜。

又說:早晨輕緩,傍晚加重,是血虛;傍晚輕緩,早晨加重,是氣虛;終日加重,是氣血皆虛。嚴氏說:脹滿,脈象浮者易治,脈象虛者難治。

平肝飲子(出自《濟生方》),主治肝氣不平,邪氣犯脾胃,導致心腹脹滿、頭暈嘔逆,脈象浮弦。組成:防風(去蘆根)、桂枝心(不用火炙)、枳殼、赤芍藥、桔梗(去蘆根,炒)、炙甘草、木香(不用火炙)、人參、檳榔、當歸(去蘆根,酒浸)、川芎、陳皮(各半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