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齋直指方論》~ 卷之十七 (3)
卷之十七 (3)
1. 消渴證治
天花粉丸,治消渴,飲水多,身體瘦。
天花粉,黃連(去須。各一兩),茯苓,當歸(各半兩)
上末,煉蜜丸桐子大。每三十丸,茅根煎湯下
瓜連丸,治消渴骨蒸。
黃連(淨銼,用冬瓜汁浸一宿,曬乾,凡七次)
上末,冬瓜汁丸桐子大。每三四十丸,半飢飽熟水下,或五十丸米飲下。
玉壺丸,治消渴引飲無度。
人參,栝蔞根(等分)
上末,煉蜜丸桐子大。每三十丸,麥門冬煎湯下。
天花散,治消渴。
天花粉,生乾地黃(洗。各一兩),乾葛,麥門冬(去心),北五味子(各半兩),甘草(一分)
上粗末。每服三錢,粳米百粒,同煎服。
錢氏白朮散,治消中,消穀善飢。
人參,白朮,白茯苓,甘草(炙),藿香葉(一兩),白乾葛(二兩),木香(半兩),加北五味子柴胡,枳殼(制。各半兩)
上粗末。每三錢,新水煎服。
茯神丸,治消中,煩渴消穀,小便數。
人參,茯神,生乾地黃,黃連(淨),麥門冬(去心,焙),枳殼(制),牡蠣粉(各一兩),石蓮肉,黃耆(炙),知母(各半兩),栝蔞根(三分)
上末,煉蜜同搗三百杵,丸桐子大。每五十丸,清粥飲下。
小菟絲子丸,治消腎,以天花粉、北五味子煎湯下。(方見疸門。)
枸杞子丸,治消腎,久渴困乏,小便滑數。
枸杞,菟絲子(酒浸,研,焙),白茯苓,黃耆(炙),牡蠣粉,牛膝,熟地黃(洗),麥門冬(去心。各一兩),雞內金(微炙,一兩半),桑螵蛸,栝蔞根(各三分),山茱萸,牡丹皮(各半兩)
上末,煉蜜和搗三百杵,丸桐子大。每五十丸,食前粥飲下。
八味丸,治消腎,補虛止渴。(方見痼冷門。)本方去附子,以北五味子代之,納澤瀉截塊再蒸,熟地黃再蒸。
平補丸,治消腎不渴,肌肉瘦削,小便澀數而瀝,如欲滲之狀。
菟絲子(酒浸,研,焙),山茱萸(酒浸,焙),當歸,益智仁(各半兩),川楝肉,牛膝,葫蘆巴(炒),厚杜仲(薑製,炒),巴戟(去心),蓯蓉(酒浸,焙。各三錢半),乳香(二錢)
上末,糯米糊丸桐子大。每五十丸,棗湯或鹽湯食前服。
雙補丸,治腎虛水涸,燥渴勞倦。
鹿角膠(二兩),沉香(半兩),澤瀉(截塊再蒸,半兩),覆盆子,白茯苓,人參,宣木瓜,薏苡仁,黃耆(炙),熟地黃(洗,再蒸),蓯蓉(酒浸,焙),菟絲子(酒浸,蒸,碾焙),北五味子,石斛(炒),當歸(酒浸,焙。各一兩),麝香(一錢)
上末,煉蜜丸桐子大,硃砂衣。每五十丸,空心棗湯下。
煞蟲方,治消渴有蟲。(出夷堅志。)
苦楝根取新白皮一握,切焙,入麝少許,水二碗,煎至一碗,空心飲之。雖困頓不妨,自後下蟲三四條,狀如蛔蟲,其色真紅,而渴頓止,乃知消渴一證,有蟲耗其津液。
白話文:
消渴證治
天花粉丸:治療口渴多飲,身體消瘦的消渴症。
藥物:天花粉、黃連(去鬚)、茯苓、當歸(各半量)等分研磨,煉蜜製成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三十丸,用茅根煎湯送服。
瓜連丸:治療消渴伴有骨蒸的症狀。
藥物:黃連(淨洗切碎,用冬瓜汁浸泡一夜後曬乾,如此反覆七次),研磨成粉,用冬瓜汁製成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三四十丸,在半飢飽時用溫水送服,或服用五十丸米湯送服。
玉壺丸:治療口渴引發大量飲水的消渴症。
藥物:人參、栝蔞根等分研磨,煉蜜製成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三十丸,用麥門冬煎湯送服。
天花散:治療消渴症。
藥物:天花粉、生乾地黃(洗淨)、乾葛、麥門冬(去心)、北五味子、甘草(量少)等分粗磨成粉。每次服用三錢,與一百粒粳米一起煎煮服用。
錢氏白朮散:治療消中(消化不良)、消穀善飢(吃東西容易餓)的症狀。
藥物:人參、白朮、白茯苓、炙甘草、藿香葉、白乾葛、木香、北五味子、柴胡、枳殼(炮製)等分粗磨成粉。每次服用三錢,用清水煎煮服用。
茯神丸:治療消中、煩渴、消穀(吃東西不消化)、小便頻數的症狀。
藥物:人參、茯神、生乾地黃、淨黃連、麥門冬(去心,烘乾)、炮製枳殼、牡蠣粉、石蓮肉、炙黃耆、知母、栝蔞根等分研磨,煉蜜充分搗三百下,製成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五十丸,用清粥送服。
小菟絲子丸:治療腎陰不足導致的消渴,用天花粉、北五味子煎湯送服。(具體方劑見疸門)
枸杞子丸:治療腎陰不足導致的消渴,症狀為口渴、倦乏、小便頻數。
藥物:枸杞子、酒浸研磨烘乾的菟絲子、白茯苓、炙黃耆、牡蠣粉、牛膝、洗淨的熟地黃、麥門冬(去心)、微炙的雞內金、桑螵蛸、栝蔞根、山茱萸、牡丹皮等分研磨,煉蜜充分搗三百下,製成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五十丸,飯前用粥送服。
八味丸:治療腎陰不足導致的消渴,補虛止渴。(具體方劑見痼冷門)本方去附子,以北五味子代替,澤瀉需切塊再蒸,熟地黃需再蒸。
平補丸:治療腎陰不足導致的消渴,症狀為不口渴,肌肉消瘦,小便澀數,滴瀝不盡。
藥物:酒浸研磨烘乾的菟絲子、酒浸烘乾的山茱萸、當歸、益智仁、川楝肉、牛膝、炒葫蘆巴、薑製炒厚杜仲、去心的巴戟、酒浸烘乾的蓯蓉、乳香等分研磨,用糯米糊製成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五十丸,飯前用棗湯或鹽湯送服。
雙補丸:治療腎虛水液不足,口乾舌燥,疲勞倦怠。
藥物:鹿角膠、沉香、切塊再蒸的澤瀉、覆盆子、白茯苓、人參、宣木瓜、薏苡仁、炙黃耆、洗淨再蒸的熟地黃、酒浸烘乾的蓯蓉、酒浸蒸碾烘乾的菟絲子、北五味子、炒石斛、酒浸烘乾的當歸、麝香等分研磨,煉蜜製成桐子大小的藥丸,外裹硃砂。每次服用五十丸,空腹用棗湯送服。
煞蟲方:治療消渴伴有蟲症。(出自《夷堅志》)
藥物:取新鮮苦楝樹根的白皮一把,切碎烘乾,加入少許麝香,加水煎煮,從二碗煎至一碗,空腹服用。即使感覺不適也可服用,服用後會排出三四條狀似蛔蟲的紅色蟲子,口渴症狀也會隨之消失,說明消渴症某些情況下是蟲子耗損津液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