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齋直指方論》~ 卷之三 (2)
卷之三 (2)
1. 附諸方
初服若泄瀉,其病源去也。
腎疸湯(東垣方),治腎疸目黃,甚至渾身黃,小便赤遺。(方見秘澀門。)
一方,治遍身黃,不浮腫,手足怠倦。
針砂(用水擂淨,醋煮),陳皮(去白,炒),蒼朮(米泔水淨,焙乾),青皮(去白,炒。各四兩),青礬(炒令赤黑,六兩),飛羅面(炒黃),百草霜(炒),三稜(煨),莪朮(煨。各二兩)
上為末,麵糊丸如梧桐子。每服三十丸,米湯、溫酒任下。
綠礬丸,治黃胖。
針砂(二兩,炒醋汁),綠礬(四兩,薑汁煮),五倍子,神麯(各半斤)
上為末,大棗半斤,取肉為丸。此方神效,但愈後宜忌食蕎麥、母豬肉、諸毒物,若犯之即死。余嘗見一人,服此藥後二年,下因食所犯,忽無故而就死。
一方,治黃胖。用明亮綠礬一斤,鍋內熔化,次下多年黃陳米四升,慢火煮、炒約一時許,煙盡為度,攤於地上,出火毒,為末,另用蒼朮一斤二兩,米泔水浸一晝夜,刮淨,銼,曬乾為末一斤,和前藥,以陳米醋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空心臨臥溫酒送下,陳米湯亦可。忌糯米、面、生冷。
一方
用絲瓜全者,燒灰為末。病因面傷,麵湯下;因酒傷,酒調下。
針灸法,至陽一穴,(在第七椎下,灸二七壯,治渾身發黃,谷疸、酒疸、黃汗、心中痛、女勞疸發熱。)脾俞二穴,(在十一椎下。)胃俞二穴,(在十二椎下。)膽俞,(在十椎下,以上各開寸半。)百勞一穴,(在第一椎骨尖上。)中脘一穴,三里二穴。(穴法見前。)
白話文:
附諸方
一開始服用藥物如果出現腹瀉,表示病邪正在排出。
腎疸湯(東垣方),用於治療腎臟引起的黃疸,症狀包括眼睛發黃,甚至全身發黃,小便赤色且尿頻。(方劑詳見秘澀門。)
有一個方劑,用於治療全身發黃,不伴有水腫,手腳疲倦的症狀:
針砂(用水研磨乾淨,醋煮)、陳皮(去白,炒)、蒼朮(米泔水清洗乾淨,烘乾)、青皮(去白,炒,各四兩)、青礬(炒至赤黑色,六兩)、飛羅面(炒黃)、百草霜(炒)、三稜(煨)、莪朮(煨,各二兩)
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用麵糊製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三十丸,可以用米湯或溫酒送服。
綠礬丸,用於治療黃疸伴有水腫的症狀:
針砂(二兩,炒至醋汁乾涸)、綠礬(四兩,薑汁煮)、五倍子、神麴(各半斤)
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加入大棗(半斤,取棗肉)製成藥丸。此方療效神奇,但痊癒後應避免食用蕎麥、母豬肉和各種毒物,若違犯則可能致死。我曾見過一人,服此藥後兩年,因飲食犯忌而突然無故死亡。
有一個方劑,用於治療黃疸伴有水腫:取明亮的綠礬一斤,放在鍋中熔化,然後加入多年陳放的黃米四升,用小火慢煮慢炒約一個小時,直到煙霧消失為止,將其攤在地上散去火毒,研磨成粉末。另取蒼朮一斤二兩,用米泔水浸泡一天一夜,刮乾淨,切碎,曬乾研磨成粉末一斤,與之前的藥粉混合,用陳米醋製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七八十丸,空腹或睡前用溫酒送服,陳米湯也可以。忌食糯米、麵食和生冷食物。
有一個方劑:
使用完整的絲瓜,燒成灰研磨成粉末。如果病因是面部受傷,則用麵湯送服;如果病因是飲酒過度,則用酒送服。
針灸療法:至陽穴(位於第七椎骨下方,灸二七壯,用於治療全身發黃、谷疸、酒疸、黃汗、心痛、女性勞累引起的黃疸發熱)、脾俞穴(位於第十一椎骨下方)、胃俞穴(位於第十二椎骨下方)、膽俞穴(位於第十椎骨下方,以上各穴需開寸半)、百勞穴(位於第一椎骨尖上)、中脘穴、三里穴(穴位詳見前面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