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

《普濟方·針灸》~ 卷四百二十五 (1)

回本書目錄

卷四百二十五 (1)

1. 頭面風

芎藭(溫),薯蕷(溫。平),天雄(溫。大溫),山茱萸(平。微溫),莽草(溫),辛夷(溫),牡荊子(微寒。微溫),藁本(溫。微寒),蘼蕪(溫),葈耳(實溫。葉微寒),蜂子(平。微寒),杜若(微溫)

白話文:

用於治療頭面部風邪(類似現代醫學中的面部神經痛或風濕性頭痛)的藥物有:川芎(性溫),山藥(性溫,但屬平和),附子(性溫,且極為溫熱),山茱萸(性平,略帶溫熱),莽草(性溫),辛夷(性溫),牡荊子(性質微寒,但又略帶溫熱),藁本(性溫,但微具寒性),蘼蕪(性溫),葈耳(其籽實性溫,葉子則略帶寒性),蜂子(性平,微帶寒性),杜若(性微溫)。

2. 中風腳弱

石斛(平),鍾乳(溫),殷孽(溫),孔公孽(溫),硫黃(大熱),附子(溫。大熱),豉(寒),丹參(微寒),五加皮(溫。微寒),竹瀝(大寒),大豆(平),天雄(溫。大溫),側子(大熱),牛膝(平),胡麻(平)

白話文:

對於中風後腳部乏力的情況,可用以下成分進行調理:石斛(性質平和),鍾乳、殷孽、孔公孽(都帶有溫補特性),硫磺和附子(兩者都有較強大的溫熱效用),豆豉(屬性偏寒),丹參(稍微偏寒),五加皮(同時具有溫補和微寒的特性),竹瀝(極為寒涼),大豆(性質平和),天雄(溫補且帶有較強溫熱效應),側子(非常溫熱),牛膝、胡麻(兩者性質平和)。

3. 久風濕痹

菖蒲(溫),茵芋(溫。微溫),天雄(溫。大溫),附子(溫。大熱),烏頭(溫。大熱),細辛(溫),蜀椒(溫。大熱),牛膝(平),天門冬(平。大寒),松葉(溫),松節(溫),側子(大熱),躑躅(溫),柏子仁(平),薏苡仁(微寒),蔓荊子(微。寒溫),葈耳(實溫。葉微寒),術(溫),丹參(微寒),石龍芮(平)

白話文:

針對長期遭受風濕痹痛困擾的情況,以下是一些用來治療的藥材及其性質:菖蒲(溫性),茵芋(溫性,稍帶微溫),天雄(溫性,大溫),附子(溫性,非常熱),烏頭(溫性,大熱),細辛(溫性),蜀椒(溫性,大熱),牛膝(性平),天門冬(性平,極寒),松葉(溫性),松節(溫性),側子(大熱),躑躅(溫性),柏子仁(性平),薏苡仁(微寒),蔓荊子(介於微寒和溫之間),葈耳(種子溫性,葉子微寒),術(溫性),丹參(微寒),石龍芮(性平)。

4. 賊風攣痛

茵芋(溫。微溫),附子(溫。大熱),萆薢(平),狗脊(平。微溫),芎藭(溫),側子(大熱),麻黃(溫。微溫),杜仲(平。溫),白蘚皮(寒),白芨(平。微寒),豬椒(溫),漢防己(平。溫),石斛(平),葈耳(實溫。葉微寒)

白話文:

【病症:突然受風引發的肌肉痙攣疼痛】

以下是一些中藥及其性質的現代解讀:

茵芋:性質溫和,有微溫的效果。

附子:性質溫暖,但效力非常強烈,屬大熱。

萆薢:性質平和。

狗脊:性質平和,但略帶溫暖。

芎藭:性質溫暖。

側子:效力非常強烈,屬大熱。

麻黃:性質溫和,但有微溫的效果。

杜仲:性質平和,但略帶溫暖。

白蘚皮:性質寒冷。

白芨:性質平和,但略帶微寒。

豬椒:性質溫暖。

漢防己:性質平和,但略帶溫暖。

石斛:性質平和。

葈耳:實部溫暖,但葉部略帶微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