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濟方·針灸》~ 卷四百二十四 (5)
卷四百二十四 (5)
1. 難產
治難產。子上衝心。不得息。及陰疝。穴衝門
治橫產先出手。諸符藥不捷。右腳小指頭尖灸三壯。炷如小麥粒大。立產。
治小腹大。子難。嗌乾。嗜飲,夾臍疝。穴中封
治子難。若胞衣不出。泄風從頭至足。穴上崑崙
治胞不出。穴氣衝
治子上搶心。穴氣衝
治產生理不順。或橫或逆。胞死腹中。胞衣不下。穴太衝。針八分。補百會。次補合谷。次瀉三陰交。立時分解。決驗如神。
治產難。針兩肩井入一寸。瀉之。須臾即分娩。
治產子上逼心。令病人正坐。用人抱頭抱腰。微偃。以毫針刺任脈巨闕一穴。舉手下針。刺至即止。令人立蘇不悶亂。次針補手陽明經合谷二穴。次瀉足太陰經三陰交二次。應針而落。如子手掬心。生下手心內有針痕。如子頂母心。向前。人中有針痕。向後。枕骨上有針痕是驗。
白話文:
[難產治療]
在處理難產的情況,尤其是胎兒頭部向上,壓迫到母親的心臟,導致呼吸困難,或是遇到疝氣等問題,可以對「衝門」穴位進行治療。
對於橫位生產,胎兒手臂先露出,且各種符咒與藥物都無法快速解決的情況下,可以在右腳小拇指尖端施灸三次,灸柱大小如小麥粒,此法能迅速助產。
針對腹部膨脹,胎兒產出困難,喉嚨乾燥,頻繁口渴,且伴有臍疝的情況,應對「中封」穴位進行治療。
若胎兒產出困難,或胎盤未能順利排出,以及風邪從頭至腳的症狀,可以對「上崑崙」穴位進行治療。
胎盤無法正常排出的問題,可透過對「氣衝」穴位進行治療。
胎兒頭部向上,壓迫到母親心臟的狀況,亦可對「氣衝」穴位進行治療。
對於胎兒產出順序不正常,或是橫位、逆位,胎兒死於腹中,胎盤無法順利排出等情況,應對「太衝」穴位進行針灸,針長八分,再輔以「百會」穴位的補法,接著補「合谷」穴位,最後瀉「三陰交」穴位,胎兒便會立即順利產出,效果神奇。
在遇到難產情況,可針刺雙側「肩井」穴位,深度約一寸,並採用瀉法,很快就能順利分娩。
對於胎兒頭部向上,壓迫到母親心臟的難產情況,讓病人正坐,由他人扶持其頭部和腰部,身體微微後仰,然後用毫針針刺「巨闕」穴位,輕輕插入,待針感出現後停止動作,這會使患者立即恢復清醒,不再感到昏亂。接著針刺「合谷」穴位(手陽明經)進行補法,再對「三陰交」穴位(足太陰經)進行瀉法兩次,胎兒便會隨即產出。如果胎兒的手撫摸到母親的心臟,出生時手掌心內會有針痕;如果胎兒的頭頂抵住母親的心臟,面向前方,則鼻樑上會有針痕;如果是背對母親的心臟,面向後方,則枕骨上會有針痕,這些都是有效的驗證。
2. 產後余疾
治產後余疾。及治食不下。賁豚上下。傷食腹滿。胸脅滿。心切痛(資生經)。穴期門。
治婦人產後渾身疼。針百勞穴。遇痛處。即針。避筋骨及禁穴。又云。產後未滿百日。不宜灸。
治產後小便不通。腹脹如鼓。悶亂不醒。緣未產之前。內積冷氣。遂至產時。尿胞運動不順(危氏方)。
用鹽於產婦臍中填滿。可與臍平。卻用蔥白。剝去粗皮。十餘根作一束。切作一指厚。按鹽上。用大艾炷滿蔥餅子大小。以火灸之。覺熱氣直入腹內。即時便通。其神驗不可細述。
治產後惡露不止。絞臍冷痛。穴陰交
治產後陰下脫。灸臍下橫紋二七壯。一云。因產脫出者。灸臍中。隨年壯。
治婦人產後氣血俱虛。灸臍下一寸至四寸。灸百壯。炷如小麥大。
治婦人產前產後乍傷風邪。頭目昏重。及風頭痛。穴囟會。灸七壯。真頭疼者。其痛上穿風府。陷入泥丸宮。不可以藥愈。夕發旦死。旦發夕死。蓋頭中人之根。根氣先絕也。
治產婦血運。不省人事。穴支溝,三里,三陰交
治墮胎後。手足厥逆。針肩井立愈。灸更勝針。可七壯。
治產後善噫。穴陷谷,期門
白話文:
[產後復原問題]
處理產後的各種後遺症,以及食慾不振的問題。解決因飲食過量導致的腹部脹滿,胸部和脅部的飽脹感,以及心口的劇烈疼痛。(根據《資生經》的描述)。治療穴位為期門。
處理產婦全身疼痛的問題。可以針灸百勞穴,遇到疼痛部位即可進行針灸,但要避免針到筋骨和禁忌的穴位。另據說,產後未滿一百天不宜進行灸療。
處理產後小便不通,腹部腫脹如同鼓狀,感到混亂且意識不清的情況。這可能是因為在分娩前,體內積累冷氣,導致分娩時膀胱運動不順暢。(根據危氏的方子)
將鹽填充到產婦的肚臍中,直到與肚臍齊平。然後取十多根蔥白,去掉外層粗皮,切成約一指厚的片,放在鹽上面。用大艾炷,大小與蔥餅相仿,點燃後進行灸療。當感覺熱氣直達腹內,小便就會立即通暢,效果非常神奇。
處理產後惡露持續不斷,以及肚臘冷痛的問題。治療穴位為陰交。
處理產後陰部下垂的問題,可在肚臍下方的橫紋處進行灸療,灸療次數為21次。另一種說法是,如果產後脫垂,可以在肚臍中心進行灸療,灸療次數等同於產婦的年齡。
處理產婦產前產後因風邪侵襲導致的氣血兩虛。可在肚臍下方一寸至四寸的位置進行灸療,灸療次數為一百次,艾炷的大小如小麥粒。
處理產婦產前產後突然受到風邪影響,頭部和眼睛感到沉重,以及風濕頭痛。治療穴位為囟會,灸療次數為7次。如果是真正的頭痛,痛感會向上穿透風府,深入腦部,無法通過藥物治癒,晚上發作早上可能死亡,早上發作晚上可能死亡。因為頭部是人的根本,如果根本的氣息斷絕了,就非常危險。
處理產婦血液循環不良,失去知覺的情況。治療穴位為支溝、三里、三陰交。
處理流產後手腳冰涼的情況,針灸肩井穴可以立即見效,灸療的效果比針灸更好,灸療次數為7次。
處理產後嘔氣的問題。治療穴位為陷谷、期門。
3. 乳癰
治乳癰寒熱臥不安(資生經)。穴膺窗
治乳癰。穴臨泣
治乳灑淅惡寒。穴神封
治乳癰悽慘寒熱。痛不可按。及陰腫。穴乳根
治乳癰有熱腫痛。諸藥不能止痛者。穴三里(針五分。其痛立止)。
治乳癰。驚痹脛重。喉痹䯒腫。足跗不收。跟痛。穴下廉
治乳癰寒熱。短氣臥不安。穴神封,膺窗
治乳癰腫潰。穴大溪,俠谿
治妒乳,論曰。產後宜勤擠乳。不宜令汁蓄積。蓄積不去。便結不復出。惡汁於內。引熱溫壯結牽堅掣痛。大渴飲。引乳急痛。手不得近。成妒乳。非癰也。急灸兩手魚際二七壯。斷癰脈也。不復惡手近乳。汁亦自出。便可手助迮捋之。則乳汁大出。皆如膿狀。內服連翹湯。
外以小豆薄塗之便瘥。法以繩橫度口。以度從。乳上行灸度頭二七壯。資生經云。女人患乳癰。四十以下。治之多瘥。四十以上治之多死。不治自終天年。王氏云。有婦年七十。生乳癰。不信此論。令外科用刀抉開。時暫雖快。未幾而殂。方知千金猶信也。有搗地黃汁敷。有搗蔓荊葉或根敷。
熱即易之。有用白芷末溫湯調敷。效。
治癰疽發於乳者。不可治之。自得終其天年。然無坐視之理。今錄驗方於後。
令患人斂足正立張兩手。以小竹須要平直。量兩中指尖盡處為則。卻用薄篦。比如竹長截斷。兜從項下兩頭。垂向背心。會於一處。點定當中。不偏。又以小篦比患人右中指。自指根橫文至指尖截斷為則。安於點處。對中兩頭盡處是穴。左患灸右。右患灸左。或三壯。或五七壯。
白話文:
【乳腺炎】
處理乳腺炎伴隨的冷熱交替和睡眠不安症狀(出自《資生經》),可針灸膺窗穴。
治療乳腺炎,可針灸臨泣穴。
處理乳腺炎導致的寒戰,可針灸神封穴。
治療乳腺炎造成的寒熱交迫、疼痛不堪,以及陰部腫脹,可針灸乳根穴。
對於乳腺炎伴有高熱、腫脹疼痛,各種藥物都無法止痛的情況,可以針灸三里穴(深度約五分,能立即緩解疼痛)。
治療乳腺炎、驚悸、腿腳沉重、喉嚨堵塞、腳踝無法活動、腳跟疼痛,可針灸下廉穴。
處理乳腺炎的冷熱交替、呼吸短促和睡眠不安,可針灸神封穴與膺窗穴。
治療乳腺炎腫脹破潰,可針灸大溪穴與俠谿穴。
針對產後乳腺阻塞(俗稱"妒乳"),產後應經常排空乳房,避免乳汁積存。若乳汁積存不排,就會形成結塊,不再自然流出。乳房內部積聚的乳汁會引發熱度,使乳房組織變硬,產生劇烈疼痛,患者大渴且飲水量增加,乳房觸碰即痛,這就是"妒乳",並非乳腺炎。緊急情況下,可灸雙手的魚際穴各十四次,以切斷導致乳腺炎的脈絡。這樣,乳房就不會再對觸碰感到痛苦,乳汁也會自然流出。此時可用手幫助按摩乳房,乳汁會大量排出,質地如同膿液。內服連翹湯,外敷赤小豆泥,效果良好。還可使用繩子橫跨口腔,根據繩子的長度,沿乳房上緣灸燒,每次十四次。《資生經》提到,四十歲以下的女性患乳腺炎,治療成功率較高;四十歲以上的女性,治療成功率相對較低,但即使不治療,也能活到自然壽命的終點。有個案顯示,一位七十歲的老婦患乳腺炎,不相信這個理論,讓外科醫生用刀割開乳腺,雖然一時感覺舒暢,但不久後就去世了。由此可見,《千金方》的說法是有道理的。另外,將生地黃汁或蔓荊葉(或根)搗碎敷在患處,熱敷效果更佳。也可用白芷粉調溫水敷在患處,同樣有效。
對於乳腺部位的癰疽,一般認為無法治癒,但患者可以活到自然壽命的終點。然而,我們不能袖手旁觀。以下是有效的治療方法:
讓患者雙腳併攏站立,雙手張開。取一根平直的小竹棍,測量兩手中指尖的距離,然後用一把薄梳子,根據竹棍的長度剪斷,從頸部下方兜住,兩端垂向背部,在背部中心點定一個位置,確保位置居中。再取一根小梳子,根據患者右手食指從根部橫紋到指尖的長度剪斷,放在背部的定位點上,兩端對齊的位置即是針灸穴位。如果是左側患病,就灸右側的穴位;反之亦然。灸的次數可為三次,或五至七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