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濟方·針灸》~ 卷四百二十二 (6)
卷四百二十二 (6)
1. 霍亂轉筋
治霍亂頭痛。胸滿。呼吸喘氣不得息。穴人迎
治霍亂不識人。穴巨闕
治霍亂。穴關衝,支溝,公孫,陰陵泉,巨闕
治厥逆霍亂。穴足太陰,大都,金門,僕參
治霍亂逆氣。穴太白
治胃逆霍亂。穴魚際
治霍亂脛不仁。穴承筋
治霍亂。穴承筋,僕參,解谿,陰陵泉
治轉筋霍亂。穴金門,僕參,承山,承筋
治霍亂轉筋。大便難。穴承山
治筋攣。穴曲泉,懸鐘,陽輔,京骨,胃俞
治轉筋。穴僕參,竅陰,至陰,解谿,丘墟
治筋絡急。穴髀關
治大小腸熱。大腸結。股外經筋急。髀樞不仁。穴浮郄
治筋緩。捉物不得。挽弓不開。屈伸難。偏風。臂肘細無力。穴曲池
治眼青。轉筋。乍寒乍熱。缺盆中相引痛。穴大泉
治寒氣客於分肉間。痛攻上下。筋痹不仁。穴中瀆
治寒搏轉筋。支腫。大便難。腳腨酸重。引小腹痛。穴承筋
治筋急。及治腳筋急。穴委中,輔陽,承山
岐伯治腳氣轉筋。發不可忍者。穴灸腳踝上一壯。肉筋急。灸內外筋。急灸外。
治膝腫。腳轉筋。濕痹。穴解谿
治四肢轉筋。穴竅陰
治腳急腫痛。戰掉不能久立。附筋足攣。穴丘墟
治筋急身熱。穴委中,委陽
治筋寒熱痙。筋急。手相引。穴肝俞
治筋急。手相引。轉筋入腹痛欲死者。穴心俞。肝俞。又臍上一寸十四壯。使四人捉手足。灸臍左邊二寸。十四壯。
治轉筋。穴灸湧泉。六七壯。
治轉筋四厥。穴乳根黑白際一壯。
治手足厥冷。穴三陰交。二七壯。
治霍亂已死。有暖氣者。穴承筋七壯。能起死人。又鹽納臍中。灸二七壯。
治腰背不便。轉筋急痹。筋攣。穴二十一椎。灸隨年壯。
治轉筋。在兩臂及胸中。穴灸手掌白肉際。七壯。又灸膻中。中府。巨闕。胃脘。尺澤。並治筋拘頭足。皆愈。
治腹脹轉筋。穴臍上一寸。灸二七壯。
治有人身屈不可。亦有膝上腫疼動不得。灸陽陵泉皆愈。
王氏云。已救百餘人矣。神效無比。
治吐瀉轉筋者。穴水分。灸即止。
治轉筋十指攣急。不得屈伸。穴灸腳外踝骨上七壯。
治轉筋。脛骨痛不可忍。穴灸屈膝下廉。橫筋三壯。
治轉筋急。穴僕參二穴。各灸七壯。
治走哺轉筋。穴踵踝白肉際。各灸三七壯。又灸小腹下橫骨中央。隨年壯。
治轉筋不止。穴足踵聚筋上白肉際。灸七壯立愈。
治轉筋入腹痛欲死。四人持手足。於臍上一寸灸十四壯。自不動。勿復持之。又灸股內大筋去陰一寸。
治霍亂轉筋。穴灸大指爪甲際。七壯。
治霍亂轉筋。令病人合面正臥。伸兩手著身。以繩橫量兩肘尖頭。依繩下俠脊骨兩邊。相去各一寸半。灸一百壯。無不瘥(肘後方云。此華佗法)。
治腳轉筋。穴灸兩大拇指。爪甲後連肉處。當中央三壯。
治轉筋入腹痛。穴灸腳心下。當拇指上七壯。又灸足大拇指下。約中一壯。
白話文:
處理霍亂導致的頭痛、胸悶、呼吸困難,應針刺「人迎」穴。
對於因霍亂而失去意識的情況,應針刺「巨闕」穴。
若因霍亂需治療,可針刺「關衝」、「支溝」、「公孫」、「陰陵泉」、「巨闕」等穴位。
治療因血氣逆亂所引起的霍亂,應針刺「足太陰」、「大都」、「金門」、「僕參」等穴位。
對於因逆氣所導致的霍亂,應針刺「太白」穴。
若因胃部逆亂引起霍亂,則應針刺「魚際」穴。
若霍亂導致小腿麻木,應針刺「承筋」穴。
治療霍亂,可針刺「承筋」、「僕參」、「解谿」、「陰陵泉」等穴位。
針對轉筋型的霍亂,應針刺「金門」、「僕參」、「承山」、「承筋」等穴位。
對於因轉筋導致的大便困難,可針刺「承山」穴。
若肌肉抽搐,可針刺「曲泉」、「懸鐘」、「陽輔」、「京骨」、「胃俞」等穴位。
治療轉筋,可針刺「僕參」、「竅陰」、「至陰」、「解谿」、「丘墟」等穴位。
若肌肉神經緊繃,應針刺「髀關」穴。
針對大小腸熱症、大腸結、大腿外側筋緊繃、髖關節麻木,可針刺「浮郄」穴。
對於肌肉鬆弛,抓握力下降、拉弓困難、彎曲伸展困難、半身不遂、手臂細弱無力,應針刺「曲池」穴。
若眼睛泛青、轉筋、忽冷忽熱、鎖骨疼痛,應針刺「大泉」穴。
若寒氣侵襲肌肉間隙,疼痛上下遊走、筋骨麻痺,應針刺「中瀆」穴。
對於因寒冷導致的轉筋、腫脹、大便困難、小腿痠重、牽引小腹疼痛,應針刺「承筋」穴。
針對肌肉緊繃及小腿肌肉緊繃,可針刺「委中」、「輔陽」、「承山」等穴位。
岐伯治療腳氣導致的轉筋、劇烈疼痛,應針灸腳踝上方,若肌肉緊繃,則內外筋均應針灸,緊繃嚴重時應在外側針灸。
針對膝蓋腫脹、腳部轉筋、濕性關節炎,應針刺「解谿」穴。
若四肢轉筋,可針刺「竅陰」穴。
針對腳部緊繃、腫脹疼痛、抖動、站立困難、小腿肌肉抽搐,可針刺「丘墟」穴。
針對肌肉緊繃和身體發熱,應針刺「委中」、「委陽」等穴位。
若肌肉寒熱痙攣、緊繃、雙手互相牽引,應針刺「肝俞」穴。
若肌肉緊繃、雙手互相牽引、轉筋進入腹部劇烈疼痛甚至瀕死,應針刺「心俞」、「肝俞」穴,另在肚臍上方一寸處針刺十四次,並讓四人抓住四肢,在肚臍左側兩寸處針刺十四次。
治療轉筋,應針灸「湧泉」穴,六到七次。
若四肢冰冷,應針刺「三陰交」穴,二到七次。
對於霍亂死亡但仍有體溫的情況,應針刺「承筋」穴七次,能將人從死亡邊緣救回。此外,也可在肚臍中放入鹽巴,再針灸二到七次。
針對腰背不便、轉筋、急性關節炎、肌肉抽搐,應在第二十一個椎骨針灸,次數依年齡而定。
對於轉筋,若出現在雙臂及胸部,應在手掌白色肉際針灸七次,另在「膻中」、「中府」、「巨闕」、「胃脘」、「尺澤」等穴位針灸,以上穴位均可治療筋骨拘束、頭腳問題,都能得到治療效果。
若腹部脹氣、轉筋,應在肚臍上方一寸處針灸二到七次。
對於身體彎曲不便、膝蓋上方腫脹疼痛、活動受限,針灸「陽陵泉」穴皆能治癒。
王氏指出,以上方法已救治百餘人,效果神奇無比。
對於嘔吐、腹瀉、轉筋,應針刺「水分」穴,針灸後即可停止。
若轉筋導致手指緊繃、無法屈伸,應在腳外踝骨上方針灸七次。
針對轉筋緊繃,可在膝蓋下方橫向筋脈針灸三次。
對於轉筋緊繃,可在「僕參」穴左右各針灸七次。
若因快速移動導致轉筋,可在腳跟外側白肉際針灸三到七次,另在小腹下方橫骨中央針灸,次數依年齡而定。
對於轉筋不止,可在腳跟聚集筋脈上方白肉際針灸七次,立即痊癒。
若轉筋進入腹部劇烈疼痛,瀕死狀態,四人抓住四肢,在肚臍上方一寸處針灸十四次,直到不再抽搐,無需再抓住。另在大腿內側大筋距離陰部一寸處針灸。
針對霍亂導致的轉筋,可在大拇指指甲邊緣針灸七次。
對於霍亂轉筋,讓病人正面朝下平躺,雙手貼身伸直,用繩子測量兩肘尖頭距離,沿繩子在脊椎兩側各一寸半處針灸一百次,無不痊癒(據《肘後方》記載,這是華佗的方法)。
針對腳部轉筋,可在兩大拇指指甲後方連接肉處針灸三次。
對於轉筋進入腹部劇烈疼痛,可在腳心下方,大拇指上方針灸七次,另在足大拇指下方中間位置針灸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