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

《普濟方·針灸》~ 卷四百二十一 (14)

回本書目錄

卷四百二十一 (14)

1. 膈痛

療膈氣(資生經)。穴承滿,乳根

療胸膈悶。咳嗽氣短。喉鳴。穴亶中

療膈痛。穴膈俞

療胸膈氣滿。穴商陽

療胸膈滿悶。穴臨泣(足臨泣)

療胸中膈。氣聚痛好吐。穴厥陰俞,灸隨年壯。

治膈中不利。穴隱白,巨闕

治腹中雷鳴。察察隱隱。常有水聲。穴食竇

治胸膈中氣。穴闕俞,灸隨年壯。

治胸膈煩滿。穴天池

治膈氣嘔吐涎沫。穴亶中

治膈胃寒痰。穴率谷,膈俞

治氣哽。穴扶突

療氣鯁鯁。穴天突

療噎。穴章門

治胸脅支滿噎塞。穴中庭

治食噎不下。胸喘息脹。穴大鐘

治胸中氣噎。穴關衝,天突

治胸中如塞。及聚氣成干噎。穴亶中

治膈氣不下食。噎病。穴乳根

療久瘧。背氣滿悶。胸中氣噎。穴譩譆

療善噎。穴神堂,中府

治膈中不利。穴巨闕

治五噎。

黃帝問岐伯曰。凡人患噎疾。百味珍饌不能食者。灸何穴而立得其愈。岐伯答曰。夫人噎病有五般。一曰氣噎。二曰憂噎。三曰食噎。四曰勞噎。五曰思噎。此皆由陰陽不和。三焦膈絕。津液不利。故令氣膈不調。成噎疾。

治氣噎。灸亶中

治憂噎。灸心俞

治食噎。灸乳根

治勞噎。灸膈俞

治思噎。灸天府

治五噎。黃癉。醋心多唾。嘔吐不止。刺任脈天突一穴。在結喉下一寸宛宛中。陰維任脈之會。針入五分。留三呼。得氣即瀉。次針足少陰經通關二穴。在中脘穴兩傍。同身寸之相去各五分。用長針針入八分。左捻針。能進飲食。右捻針。能和脾胃。許氏云。此穴一針四效。

凡下針後良久。先脾磨食。覺針動為一效。次針破病根。腸中作聲為二效。次覺流入膀胱為三效。然後覺氣流行入腰後腎堂間。為四效矣。

治五膈氣喘息不止。刺任脈中脘一穴。一名太倉。胃之募也。經云。腑會太倉。在上脘穴下一寸。當臍上蔽骨下當中是也。手太陽足陽明所生。任脈之會。上紀者。中脘也。用毫針針入八分。次針足厥陰經期門二穴。凡刺腹部諸俞穴。氣虛人內息大七八口。下入丹田。閉氣刺之。

治結氣胸中膈氣。扁鵲曰。第四椎下兩傍各一寸半。名厥陰俞。灸隨年壯。

白話文:

[膈痛]

治療膈氣(出自資生經)。取穴位承滿,乳根

治療胸部與膈膜悶堵。咳嗽氣短,喉嚨發出鳴音。取穴位亶中

治療膈膜疼痛。取穴位膈俞

治療胸部與膈膜氣脹。取穴位商陽

治療胸部與膈膜悶堵。取穴位臨泣(腳部臨泣)

治療胸中膈膜問題,氣聚引起疼痛和噁心。取穴位厥陰俞,灸法按照年齡壯弱調整。

治療膈膜中不順暢。取穴位隱白,巨闕

治療腹部像雷鳴般的聲音,隱約可聞,常有水聲。取穴位食竇

治療胸膈中的氣問題。取穴位闕俞,灸法按照年齡壯弱調整。

治療胸膈煩悶脹滿。取穴位天池

治療膈膜氣導致的嘔吐和口水分泌。取穴位亶中

治療膈胃因寒冷和痰造成的問題。取穴位率谷,膈俞

治療氣管阻塞。取穴位扶突

治療氣管受阻。取穴位天突

治療吞嚥困難。取穴位章門

治療胸脅脹滿,吞嚥困難。取穴位中庭

治療食物吞嚥困難,胸部喘息脹滿。取穴位大鐘

治療胸中氣阻,吞嚥困難。取穴位關衝,天突

治療胸中感覺堵塞,以及聚氣形成的乾噎。取穴位亶中

治療膈膜氣導致無法吞嚥食物,噎病。取穴位乳根

治療長期瘧疾,背部氣脹悶堵,胸中氣噎。取穴位譩譆

治療頻繁的噎食。取穴位神堂,中府

治療膈膜中不順暢。取穴位巨闕

治療五種噎病。

黃帝向岐伯詢問:凡人患有噎病,各種美食佳餚都無法吞嚥,灸哪些穴位可以馬上痊癒?岐伯回答:噎病有五種,一是氣噎,二是憂噎,三是食噎,四是勞噎,五是思噎。這些都是由於陰陽失調,三焦膈膜隔絕,津液運行不暢所致,導致氣隔不調,形成噎病。

治療氣噎。灸亶中

治療憂噎。灸心俞

治療食噎。灸乳根

治療勞噎。灸膈俞

治療思噎。灸天府

治療五種噎病,黃癉,醋心,多唾,嘔吐不止。針刺任脈上的天突穴,位於喉結下方一寸的凹陷處。這是陰維任脈的交會點。針刺五分深,停留三呼後,當感到氣感時進行瀉法。接著針刺足少陰經上的通關穴,位於中脘穴兩側,距離中脘穴各五分處。使用長針針刺八分深,左捻針可以增進飲食,右捻針可以調和脾胃。

針刺後,等待一段時間,先從脾臟開始消化食物,感到針動是第一個效果;接著針刺破壞病根,腸道內產生聲音是第二個效果;再來感覺針感流入膀胱是第三個效果;最後感覺氣流進入腰部後方腎臟區域是第四個效果。

治療五種膈膜氣喘息不停。針刺任脈上的中脘穴,又稱為太倉,是胃的募穴。經典提到,腑會於太倉。位於上脘穴下方一寸,肚臍上方蔽骨下的中央位置。手太陽和足陽明所生,任脈的交會點。針刺八分深。再針刺足厥陰經上的期門穴,總共兩個穴位。對於腹部的腧穴,氣虛的人應先深呼吸七八次,讓氣下降至丹田,然後屏住呼吸進行針刺。

治療胸中結氣和膈膜問題。扁鵲說,在第四椎骨下方兩側各一寸半的位置,名為厥陰俞,灸法根據年齡壯弱調整。

2. 背痛

治胸背急。及胸中膨膨(資生經)。穴經渠,丘墟

治背痛引頭。穴附分

治脊強。背尻骨重。穴崑崙

治背惡寒痛。脊強。難俯仰。穴膈關,秩邊,京骨

治背痛惡寒。脊強俯仰難。食飲不下。嘔噦多涎唾胸噎悶。穴膈俞。

治胸背痛。惡風寒。食不下嘔吐。及胸脅脹滿。穴意舍

治背膊痛。胸中瘀血。肩背不得屈伸而痛。穴巨骨

治背膊痛。穴魄戶

治背脊強急。穴神堂

治胸背急。穴氣戶

治氣注背膊拘急。穴大椎治胸背拘急。穴承筋

治胸背相引痛。穴不容

治胸背拘急。胸滿膨膨。穴經渠

治痹走胸背痛。穴魚際

治背痹悶。肩膊間急痛。背氣不能引顧。咳逆上喘。穴魄戶

治背中氣上下行。脊背腹痛。穴胃俞

治背痛俯仰不得。穴志室

治背痛。穴巨闕(灸),胸堂(灸)

治背僂如龜背。生時被客風拍著脊骨。達於髓所致。穴肺俞,心俞,膈俞(各灸三壯)

治溫瘧寒瘧。背悶氣滿。腹脹氣眩。及胸中痛引腰背。穴譩譆

治胸背寒慄。穴列缺

治胸脅徹背痛。穴雲門

王氏云。背疼。因作勞所致。技藝之人。與士女刻苦者。多有此患(士之書學。女之針指。皆刻苦而成背痛矣)。色勞者。亦患之。晉之景公是也。惟膏肓為要穴。予嘗於膏肓之側。去脊骨四寸半。隱隱微痛。按之則痛甚。謾以小艾灸三壯即不疼。他日復連肩上疼。卻灸肩疼處而愈。

方知千金方之阿是穴猶信云(予每遇熱膏肓穴。所多出冷汗數年矣。因灸而愈)。

治肩臂急痛手不上頭。灸肩外頭。近後以手按之宛宛凹處。灸七壯便愈(此是勞家病。宜檢風條中)。

白話文:

[背痛]

治療胸部和背部緊繃。以及胸部有脹滿感。(出自資生經)施針在經渠穴、丘墟穴。

治療由背部疼痛牽引至頭部的症狀。施針在附分穴。

治療脊椎僵硬。尾骶骨沉重。施針在崑崙穴。

治療背部怕冷且疼痛。脊椎僵硬,彎腰困難。施針在膈關穴、秩邊穴、京骨穴。

治療背部疼痛怕冷。脊椎僵硬,彎腰困難。吞嚥困難,常噁心、口吐多痰,胸悶。施針在膈俞穴。

治療胸部和背部疼痛。怕風怕冷。食物下嚥困難,嘔吐。以及胸脅脹滿。施針在意舍穴。

治療背部疼痛。胸口有瘀血。肩膀和背部無法彎曲伸展而疼痛。施針在巨骨穴。

治療背部疼痛。施針在魄戶穴。

治療脊椎僵硬緊繃。施針在神堂穴。

治療胸部和背部緊繃。施針在氣戶穴。

治療氣滯於背部,身體拘束緊張。施針在大椎穴。治療胸部和背部拘束緊張。施針在承筋穴。

治療胸部和背部相互牽引疼痛。施針在不容穴。

治療胸部和背部拘束緊張,胸部脹滿。施針在經渠穴。

治療風濕引起的胸部和背部疼痛。施針在魚際穴。

治療背部風濕悶痛。肩膀和背部之間緊張疼痛。背部氣血不暢,無法轉頭。咳嗽呼吸困難。施針在魄戶穴。

治療背部氣血上下不暢。脊背腹部疼痛。施針在胃俞穴。

治療背部疼痛,彎腰困難。施針在志室穴。

治療背部疼痛。施灸在巨闕穴,胸堂穴。

治療背部彎曲像龜殼。出生時受風邪影響脊椎。導致髓質受損。施灸在肺俞穴,心俞穴,膈俞穴(各灸三次)。

治療溫熱或寒性瘧疾。背部悶痛氣滿。腹部脹氣暈眩。以及胸部疼痛牽引到腰部背部。施針在譩譆穴。

治療胸部和背部寒冷發抖。施針在列缺穴。

治療胸部和肋骨穿透至背部的疼痛。施針在雲門穴。

王氏說:背部疼痛,通常是由勞累引起。工匠和勤奮的男女容易患有此病(學書法的男士和做針線活的女士,都可能因過度努力而導致背痛)。縱欲過度的人,也會得這種病,晉國的景公就是例子。膏肓穴是最主要的穴位。我曾經在膏肓穴旁邊,距離脊椎骨四寸半的地方,感到隱隱作痛。按壓會更痛。用小艾灸三次,就不疼了。後來又連帶肩膀上方疼痛,就在疼痛處灸治,就好了。

才知道千金方中的阿是穴確實可信(我每次在膏肓穴施灸,都會大量出汗,持續多年,因施灸而痊癒)。

治療肩膀手臂緊繃疼痛,手無法舉高。在肩膀外側,靠近後方,用手按壓會有一個凹陷的地方,灸治七次就會好(這是勞動者的病,應該參考風濕相關的條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