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濟方·針灸》~ 卷四百二十 (6)
卷四百二十 (6)
1. 心煩悶
治瘧心煩甚。欲得飲冷。惡寒則欲處溫中。咽乾不嗜食。心痛。數噫。恐悸。少氣不足。手臂寒。喘逆。身熱。狂悲哭。嘔血遺溺(資生經)。穴神門
治心中熱煩。穴上腕
治心中煩滿。穴陰都,巨闕
治煩心。穴玉堂
治頭痛煩心。穴魚際,少商,公孫,解谿,至陰,完骨
治熱病煩心。穴陽谿
治煩心。穴百會,強間,承光
治心中煩滿。汗不出。穴曲差
主頭風。耳後痛。煩心。穴完骨
主舌卷口乾。心煩悶。穴關衝
治心煩悶。穴幽門
療胸脅支滿。痹痛骨疼。食不下。嘔逆上氣煩心。穴紫宮
療胸滿不得喘息。膺痛骨疼。嘔逆上氣煩心。穴玉堂
主煩心。穴公孫
主心煩。穴尺澤,少澤
凡心虛則心煩。穴內關
主煩心。穴通里
療煩心。穴巨闕,心俞
治心煩。穴太一
治心風驚悸。不能食。心中悶。發噦。穴上脘
治心熱悶。心煩。穴百會
治心中煩悶。穴巨闕
治心悶。穴中脘
治心煩。穴紫宮
治心痛出血。則心下澹澹善驚身熱。煩心口乾。逆氣唾血。肘瘛瘲。
喜搖頭。清汗出不過肩。穴曲澤
治心煩。穴曲差
主心悶痛。穴巨闕。灸二七壯。
治頭風。心煩。穴絕骨
治煩滿驚。穴腕骨
治心悶不已。刺支溝。三里各二穴。
白話文:
[心煩悶]
-
用於治療瘧疾引起的心煩,患者可能想喝冷飲,怕冷時希望待在暖和的地方,有咽喉乾燥、食慾不振、心痛、頻繁打嗝、恐懼、呼吸短促、手臂冰冷、喘息困難、身體發熱、情緒失控哭泣、嘔血和尿失禁等症狀。針灸穴位為神門。
-
治療心臟過熱導致的煩躁。針灸上腕穴位。
-
治療心臟煩悶飽脹。針灸陰都和巨闕穴位。
-
治療心煩。針灸玉堂穴位。
-
治療頭痛和心煩。針灸魚際、少商、公孫、解谿、至陰和完骨穴位。
-
治療熱病引起的煩躁。針灸陽谿穴位。
-
治療煩躁。針灸百會、強間和承光穴位。
-
治療心臟煩悶且不出汗。針灸曲差穴位。
-
治療頭風、耳後痛和心煩。針灸完骨穴位。
-
治療舌頭捲縮、口乾和心煩悶。針灸關衝穴位。
-
治療心煩悶。針灸幽門穴位。
-
治療胸部脹滿、肋骨疼痛、食慾不佳、反胃、上氣、心煩。針灸紫宮穴位。
-
治療胸部脹滿、呼吸困難、胸痛、骨頭疼痛、反胃、上氣、心煩。針灸玉堂穴位。
-
治療心煩。針灸公孫穴位。
-
治療心煩。針灸尺澤和少澤穴位。
-
心臟虛弱時容易心煩。針灸內關穴位。
-
治療心煩。針灸通裏穴位。
-
治療心煩。針灸巨闕和心俞穴位。
-
治療心風、驚悸、食慾不佳、心悶、打嗝。針灸上脘穴位。
-
治療心臟過熱、心煩。針灸百會穴位。
-
治療心臟煩悶。針灸巨闕穴位。
-
治療心悶。針灸中脘穴位。
-
治療心煩。針灸紫宮穴位。
-
治療心痛出血、心下悸動、身體發熱、心煩、口乾、反胃、吐血、手肘抽搐、喜搖頭、清汗只從肩膀以上流出。針灸曲澤穴位。
-
治療心煩。針灸曲差穴位。
-
治療心悶痛。針灸巨闕穴位,灸七次。
-
治療頭風、心煩。針灸絕骨穴位。
-
治療煩躁和驚嚇。針灸腕骨穴位。
-
治療心悶不止。針灸支溝和三里各兩個穴位。
2. 膽虛
治膽熱。嘔逆上氣。穴中府
治膽虛。穴三陰交。灸各三十壯。
白話文:
[治療膽熱] 對於膽熱導致的嘔吐、反胃以及呼吸困難的症狀,應施針於「中府」穴。
[治療膽虛] 若為膽虛的問題,則應針灸於「三陰交」穴,每側灸三十次。
3. 嘆息
主太息煩滿。少氣悲驚(資生經)。穴少衝
主不得太息。穴行間
凡好太息。不嗜食。多寒熱。汗出。病至則喜嘔。嘔已乃衰。穴取公孫。井俞。實則腸中切痛。厥頭面腫。起煩心狂。多飲不嗜臥。虛則鼓脹。腹中氣滿。熱痛不嗜食。霍亂。公孫主之。
治太息善悲。穴日月,商丘
治太息。穴行間
療胸脅痛。善太息。胸滿膨膨。穴丘墟
白話文:
[嘆息]
主要治療因情緒煩悶導致的頻繁嘆息。根據《資生經》記載,可針灸少衝穴。
主要用於治療無法正常嘆息的情況。針灸行間穴。
對於經常嘆息、食慾不佳、易感寒熱、多汗、病發時易嘔吐,嘔吐後症狀減輕的人,應針灸公孫穴和井俞穴。如果病情實證,可能伴隨腸胃劇痛、頭面部腫脹、心煩、精神狂躁、過度飲水但睡眠不佳;如果是虛證,可能會有腹部脹大、腸胃脹氣、熱痛、食慾不振、霍亂等症狀,這些都可用公孫穴來治療。
治療常嘆息及容易悲傷的情況,可針灸日月穴和商丘穴。
治療胸脅疼痛、常嘆息、胸部感到飽脹不適的病症,可以針灸丘墟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