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濟方·針灸》~ 卷四百十六 (9)
卷四百十六 (9)
1. 手厥陰心主經左右十六穴
中衝二穴,木也。在手中指端。去爪甲如韭葉陷中。針一分。明堂云。灸一壯。主熱病煩心。心悶而汗不出。身熱如火。頭痛如破。煩滿舌本痛。秦承祖云。兼主神氣不足失志也。銅人經云。手厥陰心主脈之所出也。為井。西方子云。主肘中痛。掌中心熱。心痛浸淫。
勞宮二穴,火也。一名五里。在掌中央橫文動脈中。屈無名指著處是。灸三壯。明堂經云。針二分。得氣即瀉。只一度針。過兩度令人虛。不得灸。灸令生息肉。日加忌同。素注云。灸三壯(一名掌中)。銅人經云。手厥陰脈之所流也。為滎。治中風喜怒。悲笑不休。手痹。熱病三日汗不出。怵惕。胸脅痛不可轉側。大小便血。衄血不止。氣逆嘔噦煩渴。食飲不下。大小人口中腥臭。胸脅支滿。黃疸目黃。又云。主手掌後𤸷痹手痹。白屑起。西方子云。主喉嗌痛。主嘔吐。主風熱。心中悲喜思慕歔郄。喜笑不止。及口中爛。掌中熱。主熱痔。咳溺溺血。資生經云。趙岐釋孟子云。無名之指第四指也。今日屈無名指著處是穴。蓋屈第四指也(無名指。當屈中指為是。今說屈第四指。非也)。
大陵二穴,土地。在掌後兩筋間陷中。針五分。灸三壯。銅人經云。手厥陰脈之所注也。為腧。治熱病汗不出。臂攣腋腫。善笑不休。心懸若飢。喜悲泣驚恐。目赤。小便如血。嘔逆狂言不樂。喉痹口乾。身熱頭痛。短氣胸脅痛。西方子云。主心痛。咳逆寒熱發。手掣手攣。及主風熱善怒。心中悲喜。思慕歔欷。喜笑不止。主心下澹澹。主掌中熱。身熱如火。浸淫煩滿。舌本痛。主瘧乍寒乍熱。主咳喘。主嘔血。主胸中痛。主痂疥。
內關二穴,在掌後去腕二寸。別走少陽。針五分。灸三壯。西方子云。主面赤熱。主目䀮䀮。昏夜無所見。主目赤支滿。中風肘攣。實則心暴痛。虛則心煩惕惕。
間使二穴,金也。在掌後三寸兩筋間陷中。針三分。灸五壯。明堂下經云。七壯(千金云。腕後三寸。或云掌後陷中)。又云。主卒狂驚悸。臂中腫痛。屈伸難。岐伯云。主鬼神邪也。銅人經云。手厥陰脈之所行也為經。治心懸如飢。卒狂。胸中澹澹惡風寒。嘔吐怵惕。寒中少氣。掌中熱。腋腫肘攣。卒心痛多驚。喑不得語。咽中如鯁。西方子云。灸七壯。主心胸痹背相引。主嗌中如扼。主肘內廉痛。主熱病煩心。喜噦喜動為熱。
郄門二穴,去腕五寸。手厥陰郄。針三分。灸五壯。銅人經云。治心痛衄血。嘔噦。驚恐畏人。神氣不足。及嘔血。西方子云。在掌後去腕五寸。
曲澤二穴,水也。在肘內廉陷中。屈肘取之。灸三壯。針三分。留七呼。素問注云。內廉下。銅人經云。厥陰心主脈之所入也。為合。治心痛善驚。身熱。煩渴口乾。逆氣嘔血。風胗。臂肘手腕善動搖。又云。主心下澹澹。時瘛瘲喜搖頭。顏清汗出不過肩。傷寒病溫溫身熱。西方子云。主嘔涎或血。掣痛手不可伸。
白話文:
[手厥陰心主經左右十六穴]
-
[中衝二穴],屬木。位於手中指末端。從指甲邊緣進去如韭菜葉寬的地方,在凹陷中。針刺深度爲一分。明堂經說,可灸一壯。主治熱病、心情煩躁、心悶且不出汗、身體發熱如火燒、頭痛欲裂、心情煩悶和舌頭根部疼痛。秦承祖說,還主治精神氣不足和失去志向。銅人經說,這是手厥陰心主脈的起點,爲井穴。西方子說,主治肘部疼痛、手掌心發熱、心痛並逐漸蔓延。
-
[勞宮二穴],屬火。又稱五里。在掌心橫紋動脈中,彎曲無名指的位置。灸三壯。明堂經說,針刺深度爲二分。得到氣感後立即瀉出,只針一次。超過兩次會讓人虛弱。不可以灸,灸會導致息肉生長。每日增加灸量的禁忌相同。素問注說,灸三壯(又稱掌中)。銅人經說,這是手厥陰脈的流注處,爲滎穴。主治中風、情緒波動、手麻痹、熱病第三天不出汗、驚恐、胸脅痛無法翻身、大小便出血、鼻血不止、氣逆、嘔吐、煩渴、飲食難下嚥、口中有腥臭味、胸脅脹滿、黃疸和眼黃。還說,主治手掌後痹症、手麻痹、皮膚出現白屑。西方子說,主治咽喉痛、嘔吐、風熱、心中悲傷、歡喜、思念、唏噓、喜笑不停以及口中糜爛、掌心發熱、熱痔瘡、咳嗽尿血。資生經說,趙岐解釋孟子時說,無名指是第四指。現在彎曲無名指的位置就是穴位,即是彎曲第四指。(應彎曲中指纔是正確,現在說彎曲第四指,是錯誤的)
-
[大陵二穴],屬土。位於掌後兩筋之間的凹陷中。針刺深度爲五分,灸三壯。銅人經說,這是手厥陰脈的注入點,爲輸穴。主治熱病不出汗、手臂攣縮腋下腫脹、持續笑個不停、心臟懸空如飢餓、喜悲泣驚恐、眼睛發紅、小便如血、嘔吐、狂言不樂、喉嚨痛、口乾、身體發熱頭痛、短氣胸脅痛。西方子說,主治心痛、咳逆寒熱發作、手抽搐、手攣縮,以及風熱易怒、心中悲傷歡喜、思念唏噓、喜笑不停、心下澹澹、掌心發熱、身體發熱、浸淫煩滿、舌根痛、瘧疾忽冷忽熱、咳喘、嘔血、胸中痛、痂疥。
-
[內關二穴],位於掌後距離手腕二寸。走向少陽。針刺深度爲五分,灸三壯。西方子說,主治面部潮紅髮熱、眼睛瞇瞇、夜間視力模糊、眼睛發紅充血、中風手臂攣縮。實證則心突然劇痛,虛證則心煩惕惕。
-
[間使二穴],屬金。位於掌後三寸兩筋之間的凹陷中。針刺深度爲三分,灸五壯。明堂下經說,灸七壯(千金經說,手腕後三寸,或說掌後凹陷中)。還說,主治突然瘋狂、驚嚇、手臂腫痛、難以屈伸。岐伯說,主治鬼神邪。銅人經說,這是手厥陰脈的運行點,爲經穴。主治心臟懸空如飢餓、突然瘋狂、胸中澹澹惡風寒、嘔吐、怵惕、寒中少氣、掌中熱、腋腫、手臂攣縮、突然心痛、多驚、聲音嘶啞不能說話、喉嚨中有異物感。西方子說,灸七壯,主治心胸痹痛、背部牽引痛、咽喉緊縮感、肘內側疼痛、熱病心煩、喜呃逆、喜動爲熱。
-
[郄門二穴],距離手腕五寸。手厥陰郄穴。針刺深度爲三分,灸五壯。銅人經說,主治心痛、鼻出血、嘔吐、驚恐、畏人、精神氣不足、以及嘔血。西方子說,位於掌後距離手腕五寸。
-
[曲澤二穴],屬水。位於肘內側凹陷中,彎曲肘部即可找到。灸三壯,針刺深度爲三分,停留七次呼吸。素問注說,在內側下方。銅人經說,這是厥陰心主脈的終點,爲合穴。主治心痛、善驚、身體發熱、煩渴口乾、逆氣嘔血、風疹、臂肘手腕容易搖晃。還說,主治心下澹澹、時瘛瘲喜搖頭、臉色蒼白汗出不過肩、傷寒病體溫溫身熱。西方子說,主治嘔吐涎沫或血、手部疼痛無法伸展。
-
[天泉二穴],又稱天溼。在曲腋下二寸,舉臂可找到。針刺深度爲六分,灸三壯。銅人經說,主治心臟病、胸脅脹滿、咳逆、胸背肩胛間臂內側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