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驗良方彙編》~ 卷之上 (5)
卷之上 (5)
1. 論腫脹
腫脹有血分、水分之候,蓋腎與膀胱相為表裡,腎主水,而膀胱主津液。婦人飲食起居失宜,六淫七情相感,以致風濕客於皮膚、傳於膀胱,則津液壅滯、腎水停蓄,脾土衰而不能御之,流入肌肉,遂成腫脹。先小便不利、四肢浮腫,後至經水不通者,水化為血,名曰水分,腫消經自行矣;若經水先閉,後至小便不通、四肢浮腫者,此血化為水,名曰血分,經通腫自消。
人參丸,治月水不利,血化為水,四肢浮腫。
人參,當歸,大黃,桂心,瞿麥,赤芍,白茯苓,葶藶
蜜丸,米飲下。
葶藶丸,治小便不利,水化為血,身面浮腫。
葶藶(炒,研,五錢),續隨子(去殼,五錢),干筍末(一兩)
各為末,棗肉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七丸。煎匾竹湯下。大便利者,續隨、葶藶各只一錢,加白朮五錢。
白話文:
【討論腫脹的情況】
腫脹可以分為血分和水分兩種情況。腎臟和膀胱是互相影響的,腎臟主管身體的水分調節,而膀胱則負責管理身體的津液。婦女如果飲食作息不當,或受到外在環境(六淫)和內在情緒(七情)的影響,可能導致風濕入侵皮膚,並影響到膀胱功能,使得津液運行受阻,腎臟積存過多的水分,脾臟功能減弱無法控制水分,水分進入肌肉組織,形成腫脹。初期可能出現小便不順暢,四肢浮腫,若持續下去會導致月經不調。當水分轉化為血液,稱為水分腫脹,腫脹消退後月經就會恢復正常;反之,如果月經先停止,接著出現小便不順和四肢浮腫,這是血液轉化為水分,稱為血分腫脹,月經恢復後腫脹自然消失。
【人參丸】,用來治療月經不順,血液轉化為水分,四肢出現浮腫。
成分包括:人參、當歸、大黃、桂心、瞿麥、赤芍、白茯苓、葶藶。
製成蜜丸,以米湯服用。
【葶藶丸】,用來治療小便不順,水分轉化為血液,身體和臉部出現浮腫。
成分包括:葶藶(炒過,磨碎,五錢)、續隨子(去殼,五錢)、乾筍末(一兩)。
各磨成粉末,以棗肉製成桐子大小的丸狀。每次服用七粒。用扁竹煎湯服用。如果大便順暢,續隨子和葶藶的份量各減少到一錢,並添加白朮五錢。
2. 論血淋
婦人月水不斷,淋瀝腹痛者,或因氣血勞傷而損衝任;或因臨經不謹,以致外邪滯於血海;或肝脾虧損,無以生髮元氣,或鬱悶傷脾,不能攝血歸源。大抵此症,非血分之熱,則脾氣之虛故也。治者只調養元氣,則病邪自愈。若攻其邪,則元氣損矣,慎之。
白荷花,藕節,粟梗(去皮),當歸,芍藥,白雞冠花(治血淋),石榴皮(酒炒)
老年及虛弱人,加人參、蒲黃。血淋不止,加鸛柞樹根(洗淨曬乾,每帖一兩);又不止,加槿樹花一握(酒煎)。
白話文:
【討論血淋的情況】
女性如果月經一直不停,伴有淋漓不止和腹部疼痛的情況,可能是由於過度勞累導致氣血受損,影響了衝脈和任脈的正常運作;也可能是在月經期間沒有足夠的防護,讓外部的邪氣滯留在血海之中;或者是肝臟和脾臟功能不足,無法有效生成和補充元氣;亦或是情緒鬱悶,傷害到脾臟,使其無法控制血液迴流到正常的軌道。總的來說,這種病症通常是由於血液中的熱量過高,或是脾氣虛弱所導致的。治療這種情況,應注重調理和滋養元氣,這樣疾病自然會得到改善。如果只是單純地針對邪氣進行攻擊,可能會進一步損耗元氣,這一點必須要特別小心。
用於治療的藥材包括:白荷花、藕節、粟梗(去除外皮)、當歸、芍藥、白雞冠花(專門用於治療血淋)、石榴皮(需先經過酒炒處理)。
對於年長或身體虛弱的人,可以加入人參和蒲黃。如果血淋的情況仍然無法停止,可加入鸛柞樹根(需先清洗乾淨並曬乾,每次用量為一兩);若仍無法止住,再加入一把槿樹花(用酒煎煮)。